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跑山电工风餐露宿为50万崇阳人照亮黑暗

2024-1-17 2:52:38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鹏通讯员谌胜兰石银芳丁小波
高温橙色预警已经持续多日,无论是走在崇阳的街头还是深山,四处可以听到空调的运转声,电力改变了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崇阳县用电靠县解放米厂1台25马力的柴油机和1台15千瓦的发电机,白天脱米,晚上发电,仅能供212盏25瓦灯泡。1957年2月,湖北省第一座农村水电站在崇阳县香山桥建成发电;当年6月,崇阳接通了第一条3.3千伏的输电线,共长7公里。
从背着米袋上工地架线到今天的跑山电工,从煤油灯到电灯,从柴油发电到水力发电到风力发电,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崇阳供电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又一代,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以跑山的姿态为50余万崇阳人民照亮黑夜。
三个除夕都在抢修
程世谆老人今年82岁,身体硬朗。1973年他调到青山水库发电站,从修建到安装调试。他说,当年用的是水电,经常断电停电,为了用上电,全县人民饿着肚子架线、修水电站。
当年,崇阳交通不发达,从崇阳到赤壁还要走水路。在架第一条35千伏高压线时,赤壁到崇阳谷深峡长,所需要的电杆、导线等使用船只运到沿岸各处,再用人工运到指定地点。有的电杆需要抬几十公里,翻山越岭,需要两三天才能到。一个重达1吨的电杆,300多人前面拉中间抬后面推,才运上了山。
1979年,崇阳县电力局成立,程世谆担任副局长并主持工作。辅一上任,他就有连续三个除夕在抢修现场度过的。不是停电,就是大雪封山,每次都是到正月初一凌晨才回到家里。
他说,从没有电到有电,电网越建越宽,越来越密,从10千伏到220千伏,从木电杆到水泥电杆,1995年,全县实现村村通电。2006年,全县家家户用上了电。
风餐露宿村村通电
“每有一个村通电,当地百姓放起鞭炮,好像是除夕之夜一般欢庆。以后的几年里,电力人员转战各个村庄,划去了一个个无电村的名字。1995年,全县最后一个村通电时,咸宁市村村通电现场交流会在崇阳召开。”陈治国是第二任局长,1998年,国家启动农网整改工程,全县历时5年,新建和改造配电台区1251个,整改农户用电9.73万户,占全县的99.1%。“没有机械,人来扛!”丁六和今年62岁,1975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工程队,他参加了崇阳县大部分线路架设。到2006年,崇阳偏远乡村还有644户没通电。2006年,“户户通电”工程启动,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两天时间,崇阳供电公司捐款4万多元。
丁六和回忆说,金塘镇大湖山最远的一家,竟然栽了几十根电杆才将电线架到家里。青山水库有两户人家住在小岛上,为了给他们送电,他和同事轮流潜水栽电杆。
2006年5月到7月,全县架起了40公里的10千伏线路和85公里的低压线路,全县所有家庭全部用上电。
跑山电工助力乡村
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5g时代已经来临,各种人工智能运用,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想象不到的便捷。现在,从精准扶贫转战乡村振兴,仍然需要老一辈电力人一样的贴心服务。
身着电力红马甲,常年奔走山间,被称之为“跑山电工”。崇阳县供电公司金塘供电所所长龚云兵是其中一员。他长期扎根基层,被称为“拼命三郞”,年初获评省电力公司十佳文明建设标兵。
10千伏大源线是该所跳闸率最高的线路。龚云兵积极向上申请项目,开展农配网绝缘化工作。两年间,10千伏线路绝缘化30公里,低压线路绝缘化60公里。2017年,金塘镇全镇10千伏线路跳闸率总体下降近70%,2018年全年实现“零投诉”。同事说,他是个拼命三郞。
龚云兵工作29年,他有26年在农村供电所(变电站)工作。有人统计了一组数据,崇阳县18万供电用户,龚云兵服务了14万余户;全县1900多平方公里,他翻山越岭巡线走遍1400多平方公里。今年他获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