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重庆大红袍花椒苗种植播种栽培方法技术

2024-1-14 4:00:06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椒园间作:椒园间作,既能合理利用土地,增加花椒的生长发育。应选择生长期短、植株矮小,有一定经济收入的作物间作。武都洛塘区椒农的经验,椒园间作以种植豆类作物为宜。豆类作物有根瘤菌,可固定氮素,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花椒生长。小麦、玉米等高秆作物不宜种植。小麦浇水次数多,使花椒易染根腐病,玉米的高秆,影响花椒的光照,不利花椒生长。如有些椒园间作两季小麦后,就出现椒树死亡现象。
培土(换土):目前绝大部分花椒树栽培于山坡地及地埂上,水土易于流失,所以必需注意在花椒根系周围进行培土,特别是在瘠薄的山坡地上栽植花椒,培土尤为重要。高寒山区培土,可以增加土温减少霜冻。在冬春干旱的地方,培土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一般在晚秋时节进行。坡度较大,土层较薄的椒园,可以年年培土。
中耕锄草:雨后椒园进行中耕除草,可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并铲除了与花椒争夺水肥的杂草,以利花椒生长发育。
重庆大红袍花椒苗种植播种栽培方法技术_花椒苗播种,花椒苗种植,花椒苗方法,花椒苗技术,花椒苗管理
酸性土壤宜多施碱性肥料;碱性土壤宜多施酸性肥料。砂土保肥性差,宜勤施;粘土保肥力好,可以适当重施。
花椒园的施肥方式,有穴施、环状沟施、放射沟施、短条沟施等,平地椒园多用环状或放射状沟施;山地、坡地椒园,宜采用穴施或短条沟施,无论那种施肥方式,施肥的沟穴都应该挖在树冠外缘下。因为在这个区域内椒的须根分布很多,有利于吸收。将肥料施于根颈部或树冠以外,都会造成肥料的浪费。施肥后,必须立即覆土,防止养分挥发。
此外,还可以利用枝、叶、果实个有不同程度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在树冠上进行根外追肥(叶面施肥)。以满足花椒树某种肥料的需要。在花椒谢花后到收获前15—20天,用磷酸二氢钾复合肥料进行根外追肥,可增产8.5%。
基肥:摘椒后直到次年春季花椒发芽前,均为基肥施用时期,但以摘椒后立即施用基肥为最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混合施入磷肥。秋季施基肥,土壤潮湿,地温较少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使有机物有效地转变为无机盐,迅速被花椒根系吸收,增加树体营养,起到恢复树势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冬季土壤温度,促进花椒来年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在秋季因故未能将基肥施下,则需在冬季结冻前继续补施。冬季施肥,在气候干燥、土壤水分少的地区应多浇水,如果掺入50%的沼气水更佳。
基肥施用时,依树株大小和产量的高低而定。一般6—7年生的花椒树,结花椒1—2公斤的单株,可施草粪(圈肥)5—10公斤,并混以150—250克过磷酸钙(磷肥)。
追肥:以腐熟人、畜粪或氮素无机肥料为主,配合施以钾肥。花椒追肥,在一个生长年周期内,最少不得低于两次。第一次追肥在4月下旬至5月初追施一人、畜粪。促进新梢健壮生长,增加叶惩厚度,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并对提高座果和幼果发育均有很大的作用。第二次追肥,在6月下旬至7月初追施一次速效性氮肥,以促进花芽和果实膨磊。这次追肥,如能及时施下,不仅能促进当年增产,提高花椒品质,而且,还为下年继续增产打下基础。
追肥施用量,6—7年生贡椒,第一次追肥,每株施人畜粪5—10公斤,第二次施速效性氮肥50—100克。若追施其它肥料,可适当增减,灵活掌握。
重庆大红袍花椒苗种植播种栽培方法技术_花椒苗播种,花椒苗种植,花椒苗施肥,花椒苗田间,花椒苗管理
挖穴栽植:为了使大红袍花椒苗定植后,生长发育良好,栽植时应挖大窝,施足底肥。一般定植窝穴50—60厘米见方,每株施农家肥3—5公斤,过磷酸钙50克,肥料要与土壤拌匀,并加入100克鲜石灰粉,以防根腐病。栽植填土,灌水后,要用土再盖窝,防止窝内土壤水分蒸发。碎石多的地方,采用碎石盖窝的方法效果更好。
定植株行距:根据地形、土壤肥瘦、花椒品种和今后采取的生长管理技术措施等来决定。成片纯花椒林一般采用1.5×2.5米的株行距。若农、林间的花椒园,则一般用4×5米的行距。其原则是:坡度大的,株行距小,坡度小的,株行距大。土壤肥厚的,株行距大;土壤瘠薄的,株行距小。株形大的,株行距大;株行小的,株行距小。如平地椒园因需实行机耕,可用条栽或宽窄定植行距。既要充分利用地力与光能,又要适应花椒生长发育,达到花椒丰产、稳产、质优、长寿的目的。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m,茎干通常有增大皮刺;枝灰色或褐灰色,有细小的皮孔及略斜向上生的皮刺;当年生小枝被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边缘有狭翅;小叶5-11个,纸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无柄或近无柄,长1.5-7cm,宽1-3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中脉基部两侧常被一簇褐色长柔毛。
重庆大红袍花椒苗种植播种栽培方法技术_大红袍花椒苗定值,大红袍花椒苗栽种,大红袍花椒苗方法,大红袍花椒苗播种,大红袍花椒苗种植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