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一款白茶的品质,除了茶香、茶味,还要留意这一细节
2024-1-11 1:26:59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中国茶的分类,有趣。
光从名字上来看,中国茶就有六种颜色。绿、黄、白、红、青、黑。
对于初入门的茶客而言,六大茶类的颜色,仿佛成了一种划分标准。在对茶叶的描述当中,也与颜色密不可分。
绿茶,绿汤绿叶。
红茶,红汤红叶。
黄茶,黄汤黄叶。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
于是乎,就有茶友先入为主地认为,茶叶是根据颜色来分类。(六大茶类,当然不是简单地从颜色划分,而是结合工艺、发酵度、树种等因素划分)
并且,这些茶汤变化还和味道有关。绿茶和黄茶,它的汤色比较浅,味道也属于比较清爽的一类,不刺激,不浓烈。而红茶和黑茶,它的汤色就深了,像是黑茶,它的汤色都趋近于酱油色,茶汤滋味也比较浓烈。
再比如,乌龙茶(青茶)中的武夷岩茶,火功高一类的茶,汤色深,味道也比较浓郁。火功低的茶,汤色浅,滋味相对来说比较淡。
综合种种迹象来看,有汤色深,味道浓的变化规律。
再进行推测。
就有了茶友的疑惑:“白茶汤色淡,是不是味道也淡?”
我们在选购的时候,能根据茶叶的汤色浓淡,判断茶叶的品质优劣吗?
逐一解答。
《2》
白茶汤色淡,是不是味道也淡?
显然,从汤色深浅判断茶叶的味道浓淡,是不合理的。
偶然在朋友家里喝的生茶,就是一大典型的例子。生茶,据行业内大多数人士的划分准则,是将它归为晒青绿茶一类。冲泡过后,它的汤色清浅,是赤金色,浅黄绿色。
从汤色来看,倒是有绿茶,清汤绿叶的特点。
若是以汤色浓淡程度来看,生茶属于汤色淡的一类。
那么,它的味道是不是也如预期猜想的一样,很淡呢?
当然不是!
相反,它的味道却十分浓烈。
有着十分凌冽的口感,苦味与涩味,最为明显。入口就是刺激的苦味,咽下后,舌面仿佛被覆盖上了一层薄膜,密不透气,并不爽利。
这汤色,清纯可人。
这滋味,苦涩浓烈。
同样,白茶与生茶,属于汤色浅的一类,可白茶的滋味,却一点也不平淡。
同一年份中,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白茶,白毫银针的汤色算是最浅的。当年的新茶,因色素物质没有和微弱的氧分子进行物质交换,汤色保持原有的模样。
第一冲,牙色。
这种汤色,最容易让人误会白毫银针像白开水一样。
然而,第一冲的茶汤,物质丰富程度,却不容小觑。毫香浓郁,茶汤绵柔细腻,充满浆感,就像是晨起时熬煮的小米粥,入口即化,带着独有的绵柔感。
第二冲,色深了些,不过是浅赤金色。
但汤里的风味,却浓上了几分,汤水更加浓醇,经过沸水的刺激,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尽情释放,在浆感之余,还多了几分的花香。
第三冲,色更深几分,为赤金色。
这一冲,汤色虽不算深,味道却足够浓郁。汤水的风味的,达到巅峰。
之后茶汤的汤色变化,并不会太大,多数在赤金、秋香色之间徘徊。
那些认为汤色浅,味道淡的茶客,怕是没有真正领略过优质白茶的风味。
《3》
茶汤味道的浓淡,与什么因素有关?
浙大的茶学教授说过,茶叶中的滋味物质多达几十种上百种,而其中与茶叶风味关联最大的,当属三大类。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
这三类物质,是重要的滋味组成。
并且,它们的还有着不同的作用。
茶多酚——涩。
咖啡碱——苦。
茶氨酸——鲜爽。
这三种物质含量高低的变化,才是茶汤浓淡的直接要素。
比如,茶多酚的含量高了,咖啡碱的含量也高了,茶氨酸的含量却低了,那么,这泡茶汤,便会显得苦涩味重,显得汤水很浓酽。
此时,即便茶汤的颜色赤金、浅黄,颜色并不浓,却也会有浓郁的苦味和涩味,属于味道浓烈的一类。
但这三种物质的比例一旦有所变化,风味又再改变。
如,茶多酚的含量低了,咖啡碱的含量也低了,茶氨酸的含量却高了。在这样一个物质比例下,这泡茶,它就会显得清甜而鲜爽,汤水柔和。
并且,茶汤给人的感觉,并不会清淡,反而是柔中带刚,仿佛四两拨千斤似的。
真正的好白茶,它的物质比例,就该是茶氨酸高,茶多酚、咖啡碱适量,这样才能得到鲜香醇爽的汤水,入口才是顺滑好喝。
味道过于浓烈,意味着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太高,要是长期喝咖啡碱含量太高的茶,身体可是要抗议的!
《4》
汤色深浅,与品质并无直接关系。
茶汤是什么颜色,其实和发酵程度有关。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它在采摘下来后,要在第一时间杀青,遏制茶多酚的氧化,同时也避免茶叶中的色素物质大量氧化,故而它的叶片里,保留了较多的叶绿素物质,故而茶汤颜色不会太浓烈。
像红茶,则是另一个极端。它属于全发酵茶,什么叫做全发酵呢?
就是茶叶中的茶多酚物质,会被全部氧化。
在茶多酚大量氧化的同时,叶片里的色素,也在变化。随着色素氧化的进行,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物质比例增多。
这些色素物质,会让茶汤具有橙红、橙黄、胭脂等颜色,可颜色深了,却不一定意味着茶叶的品质好。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做旧的白茶。
与传统工艺制作的白茶相比,做旧白茶的汤色,就要深好几个色号。
可它的品质,却不如人意。
做旧茶的颜色深,是因为它在做旧的过程中,违背了传统的工艺,色素物质大量被氧化,故而颜色深,与小清新汤色的茶汤,大相径庭。
抛开汤色,说品质,做旧茶其实并无品质可言,它经过了做旧,内在物质早已被大量消耗,即便再冲泡,汤色再浓,它早已失去了醇厚感,清甜度,不再是一款优质的白茶。
是以,看汤色深浅判断品质,站不住脚。
《5》
判断白茶的品质,应该结合香气、口感。
真正要判断茶叶的品质,还是要看硬性指标——香气、口感。
这两大指标,由内在物质的含量以及工艺、仓储情况决定。
内在物质含量高低,实际上是由白茶的生长环境决定。
舒适,优质,适合白茶生长的空间,更有助于茶叶积累物质,储存能量,展现品质。
前文提到的茶氨酸、咖啡碱、茶多酚等物质,就是生长环境的结晶。
像是高山茶园,它的整体环境,就比较适合白茶树生长,在生长的同时,还能让茶氨酸物质得以大量的积累,让高山茶拥有空灵而鲜爽的特点。
同时,温度适宜的状态下,高山白茶中,还积累了大量的芳香物质。
这些芳香物质,是重要的香气来源。
花香、果香、陈香、药香、毫香……这些一系列的香气来源,就是芳香物质的功劳。
物质充足的白茶,香型丰富且持久。
要是品质太差,内在物质缺乏,则表现为香气平淡,不够丰富。
同时,内在物质还会影响口感,比如茶多酚和咖啡碱还有茶氨酸之间的比例,就容易左右茶汤的口感。
优质的白茶,它的口感要符合鲜香醇爽的特点。
要是茶汤寡淡、苦涩,还带有异味,这样白茶,就属于品质差的一类。
《6》
白茶汤色浅,所以味道淡?
这个说法,并不严谨。
白茶滋味的浓淡与否,主要是和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的含量、比例有关。
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含量高,茶汤滋味浓郁。
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含量低,味道才淡。
而汤色,是由色素决定。
根据色素种类(汤色浓淡)判断白茶品质,简直是天方夜谭。
茶,作为饮品,品质如何,并不能简单从肉眼判断。要客观,全面地对评估茶叶的品质,还要从香气、滋味入手。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该用户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