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青岛市市立医院泌尿中心12名医护人员集体签订志愿身后捐献器官申请书,为器官捐献事业贡献医者的力量。截至4月2日,青岛市累计实现器官捐献700例,角膜捐献1127例,遗体捐献852例。
“我们科室从去年年底就酝酿集体签订志愿身后捐献器官申请书。”市立医院泌尿中心肾移植科主任孙发林坦言,器官移植手术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器官缺口大。“传统文化观念对器官捐献不是很支持,很多人感情上还无法接受,和某些国家相比,我们器官捐献数量还差得比较多。作为从业者,我应该以身作则,在健康的时候就许下诺言,一旦去世,器官还可以用于移植。”
在签订申请书现场,孙发林的妻子李淑娟也现身支持丈夫的决定。“他刚告诉我的时候,我还有所顾虑,考虑了几天后,把他的决定告诉了90岁高龄的母亲,没想到老人家很支持,说人活着就应该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也很快就想通了,决定支持他,而且我也在考虑签订申请书。”
此次年龄最小的签约者年龄为28岁,此次签订申请书,她毫不犹豫。“我是去年八月入职的,正好赶上科室筹建移植中心,大家都在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患者由于肾脏不好失去了生命,如果有更好的肾脏资源,就可以延续患者生命,这也是我们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朱亚南说,明天(4月3日)就是她的生日,这个生日因为签订了志愿身后捐献器官申请书而变得格外有意义。
市立医院院长助理、泌尿中心主任侯四川表示,器官捐赠强调奉献、发挥余热,是一种神圣崇高的行为,它让器官延续,而“延续”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器官捐献不会加速患者的死亡,也不会影响遗体的外观,提倡并鼓励更多的公民加入到器官捐献的队伍,也希望更多的家属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台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