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托起脱贫致富梦
客家新闻网 李红毅 张睿
阳春三月,草木蔓发。定南县岿美山镇丰背村漫山遍野的竹林连成竹海,在阳光照耀下,青翠欲滴,景色怡人。71岁的陈炳深老人每天都要去竹山上为新出土的春笋除草清杂,以保证竹子的产量。
“去年我家毛竹收入近两万元,年底村里还给我们这些供竹户发了分红。”砍了大半辈子毛竹的贫困户陈炳深没想到,以前上山砍竹子的收入只够温饱,自去年8月加入村里的竹制品合作社后,仅5个月的时间毛竹收入就翻了一番。
图为工人正在将截成段的竹子通过机器加工成竹片。
丰背村山多,遍植绿竹。连绵起伏的万亩竹海成为该村最宝贵的资源,毛竹林抚育一度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村里没有竹制品加工厂,毛竹只能以原材料的形式运往临近的广东和平销售。每年产出的近万吨毛竹仅能实现每吨470元的产值,除去劳动力成本和每吨30元的运费,村民所得无几。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可面对着满山的竹子却还要“守着竹子愁饭吃”,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丰背村要脱贫,得变!
丰背要“丰”,还得从竹子上破题。2018年8月,为提高竹制品产值,丰背村在当地政府和江西银保监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统筹协调下,引进定南县宏瑞竹制品厂成立定南丰瑞竹制品专业合作社加工厂。该加工厂主要生产绿色环保的竹签、竹筷、竹制工艺品等,村里200来户拥有竹林的村民成为了合作社成员。
走进竹制品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伴随着流水线上机器的轰鸣声,工人正熟练的对竹子进行切割、劈丝。
贫困户叶素华是合作社的工人,他的工作是烘烤筷子,每天工资90元,去年他们家向合作社供竹15吨,每吨售价500元,毛竹收入7500元。谈起脱贫,他充满了信心:“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山上的竹子砍下一根就变现一根,一年3万多元的收入,今年脱贫不成问题。”
图为工人正在翻晒半成品竹筷。
在丰背村,像叶素华这样既在合作社务工又向合作社供竹的贫困户有10多人。据了解,合作社与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利益链接机制,优先安排当地贫困户到合作社就业,每月工资2500元左右,还可从村里领取二次分红。
二次分红是指合作社以工厂用地作价入股,共折算村集体股金80万元。双方约定,即使在未盈利的情况下,每月保底分红也不得少于股金的1%,村集体每年可至少增收9.6万元。村集体拿出40%的收入用于给合作社社员进行二次分红。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向村集体分红2.5万元,村集体已从中拿出1.44万元,按照每吨18元的补贴标准向供竹村民发放了二次分红款。
作为供竹大户,陈炳深去年向合作社供竹36.37吨,获村集体二次分红655元,加上18185元的毛竹收入,他家仅毛竹一项收入就近两万元。今年陈炳深还租了邻居家的45亩竹林代为抚育,准备大干一场。
如今,丰瑞竹制品合作社不仅解决了丰背村“竹多价贱”的难题,还吸引了周边的溪尾、左拔等村的贫困户供竹。在当地形成了集毛竹抚育、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链,毛竹产业逐渐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新名片”。
“一年栽竹,两年出笋,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五年卖竹度光阴。”正如民谣唱的一样,漫山竹林已托起丰背村的脱贫致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