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身边的人做一个调查:这个月(七月)他们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中美贸易战”?“华为”?“科创板”?是的,这些都是热点的国际国内大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各自的关注热点。但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每年的七月,按照时序的社会热词是“查分”、“划线”、”本一“、”985“、”志愿填报“、“录取通知书”等等。是的,“高考”是每年七月以各种方式牵动中国社会每个家庭的共同话题。
从微观而言,中国人对高考的重视,至少在两个方面体现了社会的共识。
其一,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读书无用论”,“做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短视被抛弃之后,之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发展不断凝聚并强化着“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读好学校,有高学历已经成为个人获得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的主流方式。
其二,高考的公正性得到认可。尽管在这三十年中,也出现过不少有违公平公正原则的事件,但总体而言,从考试的报名、组织、考场管理、批阅到划线录取等各个环节,高考在其公平性和有效性是不断改进,并得到社会认可。这种认可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条重要红线,为全社会共同遵守。
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设计,高考事实上具有更为现实和更为长远的宏观意义。
一. 中华民族复兴的人力基础
建国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或者“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样的阶段目标。甚至在我们自己、对手和世界都尚未反应过来的时候,中国已经站到了人类过去数百年所未见大变局的历史关口:于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于世界是”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以美国重返亚太为起始,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为标志,以西方文明为核心的发达国家开始旗帜鲜明并可能会步调一致地开始对中国进行打压和围堵。要突破这个历史关口,实现和平崛起,其根本途径就是”以发展科学技术为基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这一根本途径的阶段性体现就是”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投资”,即吸引大量外资;二是“人口红利,巨量具备初中到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近三十年的付出甚至是牺牲。但在后三十年,已经成为gdp世界第二,ppp世界第一的中国,已经失去了一般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如何能实现所梦想的“中国制造2025”和“产业升级”?答案是“科技竞争”。而能否在这个新竞争中取得胜利,事实上就在于人才竞争,是能否为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与体系。
下图是从恢复高考的1977年到2019年的历年高考参加人数和录取人数。
1977-2019高考报考及录取数统计
在这42年中,中国实现了近1.4亿的高等教育生产规模!这就是我们有信心保持发展的底气,是适应这一历史关口的“相对人口红利”。这1.4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正处于20-65的有效工作年龄区间,能够为现在和未来的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提供最重要的人才基础。当ai,机器人等越来越多地取代一般劳动岗位时,我们“相对人口红利”下的优质人才正好能够顺利承接新经济时代的人力需要。
二. 是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和实现途径
当西方民主在近二十年,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显示出其阻碍、拖累社会发展负面因素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正显示出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优越性。而一个社会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够提供足够的阶层活力,也就是实现阶层流动性。
事实上,当我们分析西式民主的时候,抛开表象,对国会及政府高层进行来源分析的时候,很容易发现,作为典范的英美,其国会议员构成大多非富即贵,传统的政治势力与阶层很难被打破,而中国在这一点上则做得好得多。但要保持这一点,非常依赖制度设计,能否设计和实现从各阶层吸取精英,将其安排到社会运行的岗位上,是制度设计优劣的根本判断标准。
在中国,这一阶层流动实际的初始环节就是高考。高考实现了对社会各阶层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保证,基本上,只要愿意读书,有很大可能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接受高等教育,拿到本科文凭。从这一点上说,我们需要并支持毛坦厂中学,因为它为更多人实现了上升的梦想。
毛坦厂中学的复读班
与阶层流程机制相关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也是国人关注的考试,“公务员考试”。当前的公务员公开统一考试,以本科学历为门槛,能够吸纳各阶层优秀(合适)人才进入行政管理系统,而之后的各级公务员选拔系统配套之下,形成了一个至少在当前较为有效的阶层流动机制。这一点,从长远来说,是真正保持社会活力和制度先进性的根本支柱。(以后另文详细解读)。
所以,不管高考曾经还是正在被这样或者那样地诟病,但它很可能是最适合中国的最有效和重要的制度设计了。我们所需要的是坚持并不断地进行优化,保持其活力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