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陈有金
8月14日,“第三届德都蒙古牦牛文化节”在都兰县昆仑山腹地的阿拉克湖畔夏季草场顺利举办。8月13日,我们一路驱车来到都兰县巴隆乡,经过颠簸崎岖的山路,穿过海拔4920米的垭口,下了山,淌过刚好盖过车轮的河水,几番周折终于来到了哈尔赛草原。
路途虽然辛苦,可这里宛如人间仙境的美景让人不由长舒一口气。“世外桃源”是脑海中的第一印象,不远处洁白的蒙古包宛如生长在草原上的蘑菇一般,随意搭建在那里,一下车甜美的歌声已传入耳,身着蒙古族服饰的漂亮姑娘们手捧圣洁的哈达,早早等候在那里欢迎我们的到来,而这正是草原上牧民们欢迎远方来客的最高礼节。
接过漂亮姑娘手中的哈达后,便被邀请进入蒙古包中,室内宽敞舒适,布置简洁而温馨。向主人询问了一番才得知,蒙古包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对于游牧走场居住更是适合不过了。
还没坐定,一股醇香扑鼻,由主人自家酿造的马奶酒就已经端了上来,还有自家蒸馏、酿制的白酒与葡萄酒,真有种“三碗不过岗”的架势,一一品完这些酒才算是欢迎礼节初步落定。桌上摆满了精美小点心、糖果、风干肉、酸奶等各种小吃,都是主人自家做的,放到嘴里,除了品味到那些小吃原本的味道以外,还有一种古朴的醇香萦绕在舌尖,让人回味久久。
据了解,巴隆镇有八个村,每年的牦牛节是由各村轮流举办,今年的牦牛节由科尔村举办。巴隆乡科尔村村长赞青说:“村民们知道今年是由我们村举办这次活动,都很高兴,也很支持,都积极参与进来,希望把这次活动办好,还能把外面的客人请进自己的蒙古包中做客、交朋友。”
8月14日,迎着清晨第一缕曙光,牧民群众们身着节日的盛装,绕着圣桑炉周围顺时针转,祈愿牦牛文化节能够顺利举办,更是祈福祖国繁荣昌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福过后,活动正式开始。
在活动中,我们领略了蒙古传统的手工艺品,可以说每个工艺品手艺精湛不说还十分精美,而精彩的蒙古族歌舞也让前来参加观众大饱眼福,充分体验了一把蒙古包的风土民情,融入其中其乐无穷……
所谓的牦牛文化节,牦牛自然才是主角。相比赛马,传统的牦牛体育赛事更是趣味无穷,比赛现场气氛活跃,赛场笑声不断,呐喊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赛场上,精神抖擞的牦牛有着蓬松的牛毛、擦光的牛角,时不时把比赛的氛围推向高潮。
飞驰的牦牛背上,骑手们各显神通,尽情的展现自己的风采。据介绍,牦牛生性温和,要让它们听命令奔跑很不容易的。每位骑手都跟自己的牦牛相处了好几年,才建立起这样的默契。只听一声吹哨,骑手轻微蹬脚,牦牛按号令行进。当然,牦牛们也会发生小状况,比如分不清方向挤成一团,跑着跑着就停顿休息,或者原路返回,又或者看对手不顺眼顶上一角……总之,牦牛用它独有的洞察力,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似乎听得懂周围观众们为它们的加油呐喊,或走或跑或停,制造出不少欢乐,他们互相追逐着,撒开欢儿奔跑的姿势,简直如打闹嬉戏一般顽皮。
一场别开生面的牦牛文化节,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宾客们久久驻足不愿离去,看着草原上热情好客又不失勤劳的蒙古人,眺望远处雪山,感悟静静的哈拉克湖。草原上点缀着零星的花朵,高大的牦牛,肥美的羊群,俊俏的马驹,时隐时现的草原小动物……无一不构成一副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据了解,牦牛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既丰富了当地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全面展现了新时代牧民的靓丽风采,更体现出牧民群众为繁荣德都蒙古草原文化而做出的努力。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