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农民抱怨病虫害、杂草防治效果差,但大部分人却一直在错误用药!

2024-1-6 19:29:18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对于咱们广大农民朋友来说,要想确保作物长势好、产量高,收获期有个好效益,就必须及时做好田间的病害、虫害、杂草等管理工作,在防治病虫害和进行田间除草时,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性使用药物。但很多农民朋友经常反应说,药没少用、钱没少花、人工没少用,为啥就防治不住田间的病虫害和杂草呢?
其实,很多时候病虫害杀不死、杂草防不住,不是多花钱、多用药就能解决的,而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所造成的。
下面,农技小背篓就和大家综合介绍一下:防治作物病害、虫害、杂草时应当注意事项,只要这些用药关键点与细节做到位,就一定能在病虫害防治与田间除草管理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到正规农资店选购优质农药 一定到正规农资店购买农药时要检查三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农药标准证;农药登记证,不贪便宜到不正规的农资店购买图三证不全、来历不明的农药,不然会贪小便宜吃大亏。
二、学会正确选择农药种类 不同的农药具有不同的药物特性与作物使用范围,在防治的病虫害类型与防治病虫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尤其是病虫害类型症状表现相似的情况下,如果选用药物不当,不仅容易起不到防治效果,而且还容易造成作物中毒受害。
比如说要注意判断作物是虫害还是病害,是真菌病害还是细菌性病害或者生理性病害,注意根据症状表现判断病虫害类型正确选药——比如说黄萎病与枯萎病,青枯病、枯萎病与根线虫,叶螨与病毒病,脐腐病与日灼病,霜霉病与白粉病等。这一点上需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总结经验。
此外,在选购药物时,还要根据病虫害或者杂草的种类特性,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特性、病虫害生活环境等特点,选择不同特性的针对性药物进行搭配复配使用,以此来提高防治的效果,目前市场上的药物类型的主要分为触杀类、内吸类、治愈类、保护类、速效类、长效类等几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灵活选择搭配。
以药物防治虫害为例:在防治咀嚼式害虫(包括直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等)时,既可以使用胃毒性药物,也可以使用触杀性药物;在防治刺吸口器害虫(如同翅目、半翅目、缨翅目等),应当有针对性的选用内吸性药物;在防治蚧壳虫类害虫时,最好选择如杀扑磷、毒死蜱等强渗透性和强触杀性的药物;如果是防治螟虫类钻蛀性害虫,就应当选择阿维菌素、乙烯甲胺、三唑磷等内吸、内渗性较强的药物使用;如果是防治蚜虫类害虫,可以选择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抗蚜威等内吸性为主的药物;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是,使用内吸、触杀、渗透性强的药物,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如果是防治地下害虫,对于土壤稳定性好的地区,就可以使用药效比较长的药物,如七氟菊酯、辛硫磷等;如果是防治潜叶蛾、斑潜蝇等潜叶类害虫,使用阿维菌素、灭多威、灭蝇胺等强渗透、强内吸性的药物比较好。
比如说选用除草剂时,我们首选要搞清楚田地中的优势草种,是单子叶杂草还是双子叶杂草,是禾本科杂草还是阔叶类杂草,是一生生杂草还是多年生杂草,然后才能更加杂草的类型正确选择最佳药物使用。
再比如说,市场上一些防治水稻叶枯病的药物,在北方地区可能用着防治效果比较好,但在南部地区使用可能就会发生防治效果不佳的现象。
三、抓住最佳用药防治期 不同病虫害、杂草的对药物的敏感期不同,只有准确把握病虫害发展动态,在最佳防治期适时用药才能实现最佳防治效果,不能有“不管三七二十一,是药物用到地里就会有效果”的意识。
一般来说,虫害在卵化期、幼虫期抗性差、对药物比较敏感,此时用药防治效果最好。病害在病发前喷药防护,或者在零星发病的病发初期时用药效果最好。在防治杂草时,在杂草的幼芽期、幼苗期,尤其是杂草幼苗基本要出齐时,此时用药效果最好。
比如说,在防治苹果轮纹病时,花后10天时喷药防治效果最好;在防治斜纹夜蛾时,在幼虫1-2龄时喷药防治效果最好;在防治杂草时,在1-2叶时喷药防治效果最好。
比如说,防治蚧壳虫类害虫应当在虫体蜡纸壳形成前用药,防治钻蛀性害虫应当在钻蛀前用药,防治潜伏性害虫应当抓住害虫活动高峰期用药等。
比如说,使用土壤处理机除草,应当在杂草萌发前用药,使用茎叶处理类药物应当在杂草萌发后用药等。
四、要善于使用助药剂 一些作物叶片、害虫体表以及杂草的表面有自我保护的蜡纸,不利于药液粘附,如果单一用药往往起不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大家在打农药时,要学会在药液中配适适量的药物增效剂,比如说效果比较好的有机硅、矿物油、植物油、尿素、洗衣粉、白酒、机油、煤油等,这样可以提高药液在叶片、虫体表面上的粘附延展性,让药液更多的留在目标物上,让药液更多的渗透到叶片或虫体内部去,进而实现更好的防治效果。
五、要掌握好药物复配的方法 药物复配或者药肥复配,是我们提高病虫害防治或杂草防治效果的常用方法,但要注意这些东西复配的顺序,不然容易发生作物药害,或者造成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一般来说,每种药物每年最多可使用2次,每次复配的药物不可超过3种(不同药物容易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一定不过过量、过多的使用。在药物复配时,应当按照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水剂、乳油的先后顺序依次田间,每配掺加一种药物都要先充分搅拌混匀观察,在没有絮结、变色、浑浊、沉淀、分层或者冒泡等现象出现的情况下,再入下一种药物进行兑制。即使药液复配完成后暂时没有发现不良变化,也不可立即全田使用,一定要先小范围喷施观察实验,等到确定不会对作物发生任何不良现象后,再大面积喷施使用。
同时要注意药物复配的酸碱性,比如说大部分的有机硫杀菌剂对酸性比较敏感,不可与酸性物质混用,而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碱性比较敏感,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
除此之外,药液应当先用现配、当天配当天用完,不可隔夜使用,否则复配后的药液在放置较长的时间后融入发生未知的不良反应,不仅容易降低药效,而且还容易造成作物中毒受害。
如果使用同一个喷药器打不通农药时,应当在第一次用药后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打药器,然后再兑制和使用第二种药物进行喷打。
六、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浓度与用量 药物使用浓度过高或者用来过大,不仅容易造成作物药物中毒,出现生长受抑或者减产甚至死棵的问题,而且如果药液使用过量,还会造成叶片上的药液滴落渗透到土壤中去,造成药物土壤残留污染。
因此,在掺兑药液,一定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上规定的浓度、用量、方法、次数、安全间隔期等合理使用,一定不可私自加大用量、浓度或者盲目乱用。此外,在高温时,因为作物蒸腾与吸收作用强、药物活性强,在打药应当在规定范围内适度降低药物使用量和使用浓度,而低温时打药,作物蒸腾与吸收作用弱、药物活性低,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应当适当增加药物使用的浓度与用量,但最高不可超过说明上规定的量。如果掌握不清浓度和用量,宁可少量多次,也不可一次过多。
打药用水的用量,一般可以按照每亩50-60公斤的用量使用,最佳药液用量以叶尖开始形成水珠向下滴水为佳。
七、提高药物使用的方法 一般来说,晴朗无风的天气、上午10点叶片水珠风干后或下午4点作物叶片起潮前,施最佳用药时间,此时打药既不会造成作物药害,又能实现防治效果的最大化,除了冬春低温时可以选择中午温度较高时用药外,其他时间一定不可在中午高温、天气大风(3级风以上不可用药)、阴雨雾露天气时用药。但是对于防治昼伏夜出的害虫(如棉铃虫、地老虎等)时,应当根据其生活特性选择傍晚时分用药,再比如说,在防治白粉虱时,应当抓住早上植株有露水相对潮湿时用药,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在喷药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喷药后6个小时内出现了降雨情况,应当在停雨后及时减量重新喷施1次。
此外,打药时全面周到、不重不漏,重点喷施病虫害集中藏匿的作物叶片正反面或经常受害的根基部,为了提高喷药防治效果,喷药时尽量选择出水孔更小、雾化效果更好的喷雾器,喷头离目标物的距离应当掌握20-30公分左右。
对于病虫害发生较多较重的地区,应当注意经常把几种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交换使用,不可长期单一用药,以防病虫害和杂草对药物产生较强的抗性。
八、找准药物使用的最佳温度与湿度 对于大部分病菌、害虫、杂草以及药物活性来说,25-30的温度环境、60-70%的湿度环境,不仅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吸收,也最有利于病菌害虫的活动,也能充分发挥出药物的活性。因此,在打农药时,最好在温度25-30度、湿度60-70%左右时进行,这样能够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另外,在使用农药时应当注意,杀虫剂和杀螨剂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而土壤处理类药物(尤其是除草剂)受湿度的影响比较大,而除虫菊等类光活化药物受光照影响融入发生光解、降低药效。
九、注意打药用水的水质区别 很多农民朋友在打药时并不太关注水质对药效的影响,大家常用的水主要有自来水、地下水、河湖水、泉溪水等。但是大部分人并不只知道的是,水可以分为软水(水中不含或含有较少的镁、钙离子)和硬水(水中含有较多的镁、钙离子),一般来说,使用软水打药防治效果要比使用硬水打药防治效果更好,软水一般指的是雨水、河水、湖水、泉水、溪水等,地下水、井水、海水等一般是硬水,而且从我国南北方来看,北方水多为硬水,南方水多为软水。
在这一点上,如果有条件,打药时应当避免使用硬水,而使用有利于提高药效的清澈软水。比如说使用硬水或浑浊的水打药,不仅会破坏乳剂、悬浮剂的药物的稳定性,还会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因吸附分解而降低药效。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论是药物防治病虫害,还是药物除草,都应当选择优质、高效、安全、低毒的农药,一定不可在果蔬作物上使用剧毒、高度或高残留的农药。
点击上方“关注”农技小背篓 每日了解更多新鲜农业种植知识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