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 黄南藏地,黄河沿岸,嘹亮的鸽哨,划 破了城上村静悄悄的黎明,一江春水蜿蜒 东去……
一年多前,青海黄化供电公司选派的 第一书记刘贵明刚上任时,看到的却是这 样一番景象:村容败落,沃田撂荒,临着黄 河却要靠天吃饭;民风保守,资源闲置,守 着土地却要外出务工;整村124户468人, 精准扶贫户占29户84人,基础设施薄弱, 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在 这里就是一道未能破解的难题,这里被列 为青海省黄南州脱贫攻坚村之一。
扶贫扶志 脑袋活起来
这天,刘贵明从尖扎县上回来,一进村, 村民们把他围起来了,“刘书记,听说今天会 上,你全票通过了‘黄南好人’,你猛啊……” 刘贵明憨憨一笑,“这还不是靠大家伙的帮 衬和支持啊……”
30 年前,刘贵明在这一带抄表收费,谁 家电闸跳了,电表坏了,村民们招呼一声,他 和同事们风雨无阻。2015年,城上村被列为 黄化供电公司精准扶贫联点村,刘贵明被选 派到城上村担任第一书记。
但不同以往,村民们发现,他不仅天天蹲 地头唠嗑,他还往贫困户黑乎乎的饲养棚,呛 人的土炕边,长了野草的荒地,没有销路的核 桃林里跑,这让不少村民心里犯了嘀咕。
更让村民们不解的是,半个月后,他还提 出要把村里的废旧场院改造成休闲广场和文 化大院。村民们一下炸了锅:这还了得,虽说 近几年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庄稼种的 少了,打麦场也荒了,但这是祖祖辈辈留下来 的。再说,说是扶贫,谁知道干部是不是到这 儿镀金来了,任期到了拍拍屁股走人了,农民 嘛,还得跟土地庄稼打交道,休闲广场和文化 大院又不能打粮食又不能赚钱。
面对老乡们的质疑,怎么解开乡亲们的 心结?怎么转变过去根深蒂固的思想?怎么激发村民致富的内动力?怎么让脑袋活 起来?
千头万绪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刘贵明感 到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双肩上。但是,刘 贵明是个实干家,他是带着政府扶贫攻坚的 信念来的,是带着电力公司支持和厚望来 的。刘贵明沉默了片刻,说了一句话:给我三 年时间,我一定带领咱们村一起脱贫致富。
打破现状要行动和效率,刘贵明决定从 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破局,到县里争取项 目,到州上落实资金,一点点勘验施工现场, 苦口婆心做老乡们的工作……
同事们说,“刘贵明驻村后比以前更忙 了,在单位很少见到他,即便见到了也是行 色匆匆。”刘贵明说,“我不这么认为,我想, 在单位,要做一名好员工;来到村上,就要做 村民的贴心人。”
他用短短一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丰厚的 “成绩单”:建成城上村休闲广场和文化大院, 并组织村民实施村容村貌整改;协调政府推 动村内水利建设,将黄河水引进村里灌溉农 田;协调县电信公司投入资金263万元,实施 “三网融合”项目,让全村老百姓奔上了“互联 网+”的快车道;2016 年和 2017 年,累计为 29户贫困户、4名困难党员、8户残疾人、3户 “五保户”共54人送去价值2.8万元的生活物 资,为 6 名大学生每年提供 2000 元生活补 助,并定期对村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进行 集中慰问;研究政府扶贫政策,引进危房改造 项目,累计对34户进行危房改造……
村民们都说,刘书记来了,日子越过越 舒坦了,越过越有奔头了。
同时,刘贵明的扶贫举措得到了黄化供 电公司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黄化公司先 后投资151.8万元,架设容量100千伏安的变 压器一台,架设 10 千伏线路 0.2 千米、0.4 千 伏线路3.73千米,对清真大寺、文化大院等场 所旧线路进行改造;引进电采暖项目,让 70 户村民用上了安全、可靠、清洁的电热炕;安 装200千伏安的变压器一台,新架0.4千伏线 路 3.4 千米,解决 60 栋温棚和木材加工厂用 电。该公司也积极为刘贵明出谋划策,加强 与县镇村三级政府沟通协作,由政府出台了 “1+8+10”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方案。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村民们奔上 了致富脱贫的金光大道,彻底扭转了城上村 扶贫攻坚的形势,城上村从上到下树立了自 力更生的决心和信心。村民们说,新来的扶 贫干部做事高人一招棋,实实在在把咱老百 姓放在心上。
产业拉动 钱包鼓起来
夜里,刘贵明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这些天调研摸底下来,眼前的情形和老乡们 殷殷的期盼,刻在了他的心头,刘贵明反复琢 磨:“怎样让村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资源不 活起来,扶贫就像撒胡椒面儿,‘输血’不是长 久之计,必须找出更多‘造血’扶贫的出路。”
他披衣起床,苦苦思索。
城上村,位于青海偏南的藏族自治州, 又坐落在“神箭之乡”尖扎县,是典型的回汉 混居村落,村内文化遗产丰富:有历史悠久 的古城墙遗址,九天玄子娘娘庙、手工刺绣、 民间社火、70 年代黄南知青点等。同时,城 上村所在康杨镇,在省会西宁“一小时经济 圈”内,东南面与“撒拉族自治县”循化县接 壤,西面与青海“小江南”贵德县相连,南面 与“热贡文化之乡”同仁县毗邻。
这里,不仅拥有天然的自然风光,独特 的地理环境,还具有丰厚的可开发资源,一 幅集生态、绿色、休闲、文化于一体,主打文 化与休闲旅游的发展蓝图逐渐在刘贵明面 前铺开,他决定在城上村打造“神箭牌”文化 旅游名片,开创休闲旅游致富路。
第二天,他就托人联系了省里的农业专 家,取土到省里化验,讨教蔬菜大棚种植技 术。回来就带着村民,把山脚下80亩荒地开 垦出来,盖上了60栋蔬菜大棚。
“本来要赶着春节季,让‘神箭牌’青椒 上市,今年晚了一步,但青椒丰收了,西瓜、 西红柿、黄瓜长势都不错。”据绿色蔬菜种植 基地合作社承包人王文成介绍,“而且,在蔬 菜大棚里打工门槛低,一个小时8块钱,解决 了村里一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每年,我们每户收入土地流转费 400 元,还能按期分红,还能在这儿打零工。这 两天,省城的游客已经慕名前来采摘了。我 寻思着,等咱们的旅游公路和观光大道修好 了,就在家门口开个农家院。”村民段 常明一边采摘青椒,一边畅谈着来年 的计划,乐得合不拢嘴。目前,村里还 有 10 户村民也跟段常明的想法不谋 而合。
“这些年,农村旧屋改造,拆下来 很多废旧木头,我们回收废旧木头和 落叶,进行再加工销往省城,这两天,我们还 跟山东厂商签订了合同,预计 4 月上旬要运 往山东。”刘贵明介绍说。
离蔬菜大棚不远处,一辆载满废旧木头 的卡车,停在了新建的木材加工厂,经加工 改造的木头将运往西宁北山市场,不仅环保 而且经济效益可观。
“村里 15 户扶贫户,每户投入产业扶持 资金 6400 元,去年已经按 10%的利润分了 红。”在木材加工厂打工的村民马达吾代说。
刘贵明指着不远处的一块空地说,“四月 底,你们再来,这里就是一片花海,我们订购 了美容养颜的黄菊和城市绿化观赏花;对面 那片空地,我们要建鱼塘,可以垂钓;这儿再 建一个核桃加工基地,生产‘神箭牌’核桃;还 有那片青年林,夏天了,可以烧烤、露营;那条 观光大道可以徒步赏景……”寻着他的目光, 仿佛看到了城上村美好的未来……
“精准扶贫政策好,脱贫致富有目标,保 稳定,促和谐,珍惜如今的好时光……”村里 的草根艺人唱起了自编的民间小调。
久负盛名的社火,门类齐全的图书,琳 琅满目的刺绣,村民文化生活一派火红景 象,过去埋藏在农村的文化遗产,重新绽放 出耀眼的光芒,点燃了精神的火种,丰富了 生活,滋润了民风,开启了民智。
漫步在落日余晖的黄河边,迂回曲折的 河面,波光粼粼,宛若银色缎带。城上村,新 建的文化广场上,陆续聚集了锻炼的老少青 年;村西头的木材加工厂里,工人们还在热 火朝天的劳作;偏南的山坡下,回民阿娘忙 着采摘青椒,60栋温室大棚里瓜果蔬菜丰收 在即;东边山腰上,一条蜿蜒盘旋的徒步观 光大道正在修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