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鱼小鲸,
“钓鱼研究所”今日正式营业!
作为一个致力于认真探索钓鱼世界奥秘的严肃研究所,第一个议题,将直指钓鱼核心——
“钓鱼,究竟为啥让人如此着迷?”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我很久,
不过并非单纯因为我本人,而是因为我的家庭。
我出生在一个钓鱼世家,我爷爷、我爸、我妈、我叔叔、我舅舅……
都!钓!鱼!
对,这是一个三代都传钓鱼的家族,
当然也确实没其他拿得出手可传的。
我三岁时,我爸一边钓鱼一边带娃,
大概为了看漂更加专注,把我搁在钓点旁边的草丛里,并且在我周围放了些零食以示安慰。
钓着钓着,我爸可能突然想起还有一个娃,
猛回头,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一条两米长的黄风蛇从我身边慢悠悠地爬过去……
据我爸回忆,当时确实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不过好在当天还是有两条鲫鱼的渔获。
我备战中考那年,周末补课回家已是傍晚,忘带了钥匙,怎么也敲不开家门,无奈坐在家门口,等……
默默等了三个小时后,
肚子饿了三轮,
终于盼来了当天去垂钓园过周末,喜提渔获的亲爸亲妈……
后来,我到北京上学读书工作,
每当周末打算打电话回家唠唠家常,必先短信或者微信问一句,
“今天去钓鱼了吗?”
如果三四小时都没有回复,那必然是处于“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目测正在钓鱼请勿打扰”的时段。
不得不说,这是家族之间难得的默契。
我成年后,试图培养一些看起来有逼格的爱好,比如潜过水,冲过浪,滑过雪,学过很小众的舞蹈……
但是从来没有一个项目,能让我达到家族成员对钓鱼那般的热情和坚持。
所以问题到底是在我?还是在钓鱼?
作为家族里学历最高的成员,有过专业科研训练的我,对这个看上去古老又安静,对我的童年生活又产生很大影响的运动产生很大好奇,决定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探明这背后的运作逻辑。
到底?为什么?钓鱼为什么会上瘾?
在查阅了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相关著作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得出以下胡乱猜测结论
1:这很可能是本能
“人类自出生那一刻起就不是一张白纸”,
人类文明其实几乎都孕育、发展在江河湖海旁边,时至今日,地球上绝大多数的人口还是生活在水边,这是因为水,给人类带来了耐以生存的食物供应。
渔猎,是人类最早开始的生活活动之一。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在寻求人类行为的普遍性,并尝试解释这些行为中的一部分是如何成为人类的本能的。“人类的行为表明,与动物相比,人类拥有更多的本能”。
当你行走在水塘池边,打窝放饵,
当你伴着微风拂过,静候浮漂信号时,
是不是经常会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熟悉和喜悦?
这种久违的情感并非空穴来风,很可能是深藏在人类基因里的记忆。
2:心流是一种好体验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人类从事某种活动时,如果想长时间停留在心流区,一个关键要素是要提供适量的挑战,配合自身的能力,并且允许他更深入地钻研这项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获得强烈的主观控制感。
鱼竿、鱼饵、鱼线、鱼钩、鱼漂……
这是每个钓鱼人的资产,也是垂钓策略开始的标准配置。
垂钓不同大小的鱼,使用的鱼钩大小不同;不同种类的鱼,适用的鱼钩也不同;
不同粗细的主线,要选用不同粗细的子线;垂钓不同类型的鱼,不同大小的鱼,搭配的线组也不同;
不同水域、不同水质、不同鱼情、不同气温、不同时间、不同风向、不同气压时,使用的鱼竿、鱼饵、鱼漂、钓法都有不同的策略。
钓鱼自带如此纷繁的策略机制,
其实让每个钓鱼人能够很好地一直停留在心流区,难以自拔。
3:不确定的魔力
不确定性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心理机制,如果一种游戏只对玩家的特定行为给出特定的奖励,那么玩家很快会对这种确定性懈怠。
但是如果这种奖励是不确定性的,而且是非常巨大的,那么玩家反而会期待这样的“彩票”,对这样的不确定性持续投入。
我父母每次垂钓前,
都要精心挑选饵料,调配线组,勘察鱼情,确定钓法……
但是即便他们准备好今天的装备,提着钓箱,满怀热情地走出家门时,依然不确定,不能预测今天能否钓到鱼,钓到什么鱼,钓到多少鱼……
同一个钓点,昨天钓到爆护,今天可能就没口,上午接连中鱼,下午风向换了,没准儿就空军。
钓鱼因为各种随机因素形成的不确定性,恰恰成为吸引钓鱼人的关键因素。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
下一次提竿时,会是什么样的……
所以,当有人问你为何如此沉迷钓鱼,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
毕竟,这个世界里,
能够同时满足尊重人性,强身健体,又能随时进入心流,还无法确定结果的运动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