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数学仅15分,但考入了清华大学
1929年夏,钱锺书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但数学只考了15分,要不是校长罗家伦赏识钱钟书的国学和英文,可能被拒之门外了。当然,据《国立清华大学历年招考大学本科学生录取标准》刊载,1929年清华大学录取大一新生的总平均成绩为40分,可见当时清华招生考试试题难度较大,考分处于40分以下的大有人在。虽然钱锺书的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的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
臧克家——以数学0分、作文98分的成绩考入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臧克家以数学0分、作文最高分98分的成绩考取了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前身)。此时,臧克家已在青岛大学补习班学习了半年,是因病辍学后重考。当时闻一多为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新生入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他出了两道作文题,一题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题是《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臧克家两道题目都做了,其中《杂感》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正是这三句话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获得了最高分——98分。
余华——读卫校做牙医写小说
余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他落榜了。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读了一年,被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空闲的时候,余华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街,突然不知前途在何处。就在那一刻,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写小说,终于写出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后来的《兄弟》。
马云——豪气冲天要考北大,数学成绩却才1分
1982年的时候,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不过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因为在他的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当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枣的意思,愣是让老板给拒了。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才做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儿。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的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的那一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嘛……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第三次79分,三次高考才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
俞敏洪——英语40分钟就交卷考95分,上了北京大学
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英语却只考了33分,结果再度落榜。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但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俞敏洪说,如果你想上北大,语文一定要及格,不然北大不会要你,但俞敏洪的语文是58分。俞敏洪不敢下笔填北大,还是老师帮他填的志愿。录取通知下来后,俞敏洪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
孟非——高考落榜,小人物也会造就大成功
考上大学最好,考不上,也别太在意。像孟非这样勤勤恳恳工作一样可以挣钱,一样可以过得很好。1990年孟非参加高考,语文单科成绩全校第一名,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不足100分,落榜后,为了生活四处打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当印刷工、开小超市。但一直是临时工的角色,从四处讨生活的打工仔发展到了国内炙手可热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