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跟苍蝇差不多的昆虫,人们听了唯恐避之不及,现在却被大量饲养,被冠以”劳模“、”环保昆虫“的美誉。
它叫黑水虻,一种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俗称“凤凰虫”。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虻不就是大苍蝇吗?消灭都来不及,为何还要特地饲养?
在杭州余杭区崇贤街道里一个垃圾处理场,这些虫子全部被养在塑料大棚里,看上去像一座“昆虫农场”。
“场主”张志剑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健康研究所副所长。养这么多黑水虻,是因为黑水虻的幼虫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产生的却是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因此,这里也是崇贤街道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
为什么堂堂浙大教授,要跑去农村捡垃圾、养虫子?张志剑坦言,如何处理垃圾就是他科研攻关的方向。在用黑水虻分解餐厨垃圾前,张志剑曾用蝇蛆来分解过垃圾,但苍蝇会到处飞传播疾病,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黑水虻却不会有这个问题。
100吨垃圾化身30吨虫体蛋白和有机肥
在“昆虫农场”的智能温室里,一排排立体货架上摆放着一个个蓝色的塑料筐。筐里,一只只白胖胖、圆滚滚的蛆欢快地蠕动着。
垃圾经过加工,变成了幼虫爱吃的熟料。
旁人看得惊悚,张志剑却亲昵地叫它们“虻宝宝”。“它们可是处理垃圾的能手和功臣啊,而且很有营养,我都已经吃了好几斤了。”
张志剑表示“这种飞虫(指黑水虻成虫)其实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中就有,但是平常不多见,因为第一它喜光,不爱进室内;第二它的幼虫吃掉大量垃圾,成虫却只喝水不进食,只有10天左右的存活期;第三它的飞行能力弱,很容易被鸟吃掉。”张志剑说,黑水虻与普通苍蝇相比还有个特点,就是不携带病原体和微生物,干净安全。
黑水虻成虫几乎不进食,也不爱动,成虫一周不到就会交配、产卵、死亡,完全不像它的表弟苍蝇那样讨人厌。每只黑水虻会产约1000粒卵,产卵后随即死亡,成虫寿命仅一周。虫卵孵化成幼虫后,要经过12-14天才能成长为初蛹。幼虫期间,农场的黑水虻靠吃餐厨垃圾长大。从虫卵长到蛹化前的幼虫,它的体重会增长2000倍,2000条幼虫重量大约0.5公斤。
黑水虻幼虫从破卵到成蛹需要2周,这期间如果投喂100吨厨余垃圾,会得到什么结果呢?“100吨垃圾都作为食物被消耗掉了,没有任何的废水废渣遗留产生。而我们却得到了15吨左右虫体蛋白饲料,和15吨虫粪有机肥。”张志剑说。
在杭州余杭崇贤街道运河路边的一个小农场。 农场真的很小,不过几亩地,建它干什么?张志剑说,主要是用来处理餐厨垃圾的。种油菜花和枇杷树的地,施的是黑水虻转化餐厨垃圾后的虻粪有机肥,农场还把有机肥送给附近居民,大家用它来种月季花,开花特别多。
农场的土鸡和鱼虾,吃的是黑水虻幼虫。不过,它们一次不能吃太多,因为虫子是高蛋白,吃太多,鸡和鱼会长太壮。在农场耕地、播种、修补大棚、喂鸡、喂鱼、收割农作物……这些农活,张志剑这些年干起来早已得心应手。
用黑水虻虫粪有机肥施种的油菜花田
10吨餐厨垃圾,可以养殖收获1.2到1.5吨黑水虻幼虫,同时产生2-3吨虻粪有机肥。3吨鲜虫烘干成1吨虫干,它富含多糖、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等成分,并且黑水虻自身是含有“抗菌肽”,这是一种非常丰富的天然的抗菌物质,作用于抵抗动物很多疾病,有助于增加动物自身的体质,保持一个健康的体态。因此添加到饲料中,可以投喂鱼虾、鸡鸭以及狗猫宠物。
2018年,昆虫农场帮助崇贤街道消化了3000多吨餐厨垃圾,黑水虻虫干卖到1万多元/吨,有机肥400-500元/吨。
然而,农场的处理能力也随之达到饱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场也即将拆迁。崇贤街道决定,在辖区里再为昆虫农场找一块更大的地,新建一个技术更先进、处理效能更高、功能更齐全的“昆虫工场美丽综合体”。
据统计,国人人均每天产生餐厨垃圾约0.15公斤。以杭州800万人口为单位换算下来,每天就有1200吨餐厨垃圾。而余杭崇贤街道凭借着黑水虻这件“大杀器”就地消纳餐厨垃圾,辅以分类垃圾转化体系,不但降低了垃圾总量,有效破解了垃圾“围城”的局面,垃圾还变废为宝转化为当地绿色循环经济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