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座谈会
村活动广场
奶牛培育
青海乡趣网讯 秋分时节,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格许村,整洁笔直的硬化路上滴落的雨水,像是一面镜子照着路上的行人;路边镶嵌蓝边白底的铁艺栅栏像是一道蓝色的彩带,将整个村子环绕;村子射箭场上的风马旗和经幡随风摇曳,几位村民正在专心致志地张弓射箭……在秋日的阳光下,宁静的村庄显的格外安详。
这些变化得益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自2015年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以来,短短4年多的时间,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全面巩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们的生活大变样了。
贫困山村变了样
格许村是纯脑山村,有3个社,111户493人,贫困户13户46人,属藏汉混居村。海拔3200米左右,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农作物产量不高,村民们靠天吃饭,生活贫困,是全县重点贫困村。
由于村上贫困,村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就更差了,村子虽然离乡政府只有8公里左右,但由于没有一条完整的村道,村民们进出村里都是“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由于路况很差,还要过一条小河,村民们出行不便,特别是遇到下雨天过不了涨水的河,下雪天看不到路,大家都不敢出门。
为改变现状,2015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入驻格许村后,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基础设施项目。
几年下来,格许村基础实施建设总投入达1400余万元,其中投资55万元,新建了240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办公楼;投资60万元,建设了54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投资50万元,在三社新建了篮球场和文化室,配备了完整的健身器材;投资74万元,在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30盏;投资92.5万元,实施危旧改造34户;投资210万元,对村道主线两旁的农户土墙进行改造73户;投资80万元,对村内巷道进行道路硬化,实施道路硬化4公里……
公路通车的那天,村上举办了隆重的庆祝会,村民们自发表演了文艺节目,表达了他们对党的惠民政策的感谢和扶贫政策的感恩。在庆祝现场村民沈严红激动地说:“原来这是条很窄的土路,人走都费劲,更别说开车了,现在这条通村公路修得又宽又好,一路通到家门口,我们出行方便多了。”
70多岁的村民才砖更是喜笑颜开,她说,过去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的路面到处是积水,都没处下脚,上了年纪的老人根本不敢出门,现在有这么好的路,去哪里都可以了。
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格许村的村容村貌,也改变了村民们的家庭居住条件和环境,加快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步伐。
党群齐心建家园
“以前,村民们只顾自家的事,没有集体观念,党员也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混同于一般群众,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村级派系矛盾纠缠不休,支部和村委在工作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村上多年没有发展党员,是全乡有名的软弱涣散村。”格许村“第一书记”仇朝深告诉记者,村民们生活的环境是改变了,但软弱涣散的局面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对此,仇朝深首先抓了村“两委”干部的能力培养,让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到乡上跟班学习,不断提高村“两委”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在村班子建设上,驻村工作队通过“四个一”(培养一支队伍、找准一条路子、建立一套制度、解决一些问题)工作法,有力地促进了村党组织的建设。同时,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发动党员群众献计献策,帮助村“两委”班子理清村级发展思路,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开展扶志、扶智、扶技,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帮助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据仇朝深介绍,为督促村“两委”班子严格执行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从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村上建立了党员微信群,加强党员的日常学习。为推进党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里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做到有章理事,按章办事。村民们认可了村党支部的工作,也开始支持村上的工作了。
班子团结了,群众支持了,村里的各项工作步入正常了。“村里通过‘双推双选’将致富带头人果列、村后备干部沈成和才让措毛同志,培养为预备党员,为村里注入了新鲜血注,在驻村工作队及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全村于2017年顺利脱贫。”仇朝深说。
产业发展日子甜
没有产业支撑,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为了做到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脱贫,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的目标,仇朝深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选出了适宜本村发展的产业发展项目——养殖业。
有了目标,干劲更足了。仇朝深鼓励村民们创办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工作队积极跑单位,争取项目。在他们的齐心努力下,争取到了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在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8户一般贫困户中新建畜棚18座,购买羊90只,每家5只羊,项目惠及格许村民18户。
村民果列告诉记者,以前一直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由于没有什么特长,外出打工只能在建筑工地上找个零工,收入很少。农闲的时候,他喜欢到村后面的山沟里去看看,看到村后面大山有广阔的草场,于是他萌生了养殖的想法,但苦于没有本钱一直没有实现。
“精准扶贫好啊!经过了解政策,我又看到了养牛的希望,从小我就养过牦牛,发现高原牦牛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很受城里人喜爱,现在养牦牛是一条致富的新路。”果列说,有了政策支持,他便联合几家村民贷了10多万元的贷款,发展牦牛产业。从2016年的20多头养起发展到现在的170多头,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收入增加了,家庭的条件也改善了,房子修成了砖混结构的砖房,买上了新式的家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他还买了一辆村上最好的越野车,成了村民们羡慕的富裕户。
同果列一样,贫困户桑杰尖措家里生活也过得很拮据。他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开支比较大,生活困难。为了让他们家多增加一些收入,驻村工作队多次深入家里讲解党的扶贫政策,鼓励他们发展养殖业。看到村上的致富带头人果列通过养殖过上了好日子,桑杰尖措也下定决心,不再出去打工了,在家发展养殖业。他专门新建了60平方米的畜棚,利用项目上的5只羊,再自己购一些母羊,通过养殖业发家致富。
如今,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全村村民养殖的积极性高涨,目前村里养殖户达到60多户,养殖的牦牛达到700多头,羊达到300多只,村上每年养殖业的收入达到100多万元,平均每户在养殖业上的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村。收入增加了,村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牛”了。(记者金显花通讯员王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