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老槐树情结

2023-11-30 20:33:02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老槐树情结
耿军平
我不经意地发现,在我们中国,似乎有好多村子的中心,都长着一棵老槐树,根深叶茂,庞大的树冠,几搂抱粗的身子,郁郁苍苍,遮天蔽日,仿佛擎着一把苍翠的大伞,给家园投下了浓浓的荫凉。为此,有人干脆这么说,一个村子的历史变迁,唯有村心的老槐树,是个实实在在的见证者。
所以,在苍茫的岁月里,老槐树总像个活过千秋万代的老者,有点形容枯槁,有点老态龙钟,有点风烛残年,有点风雨飘摇……譬如我的老家车村,在车村的北边,有一个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自然村,高峻的土崖下,参差错落地排列着几十孔老窑洞,个个烟熏火燎,黑黢黢的,谁也说不出凿于牛年马月。在村子的最中央,是一个时不时向着沟里淌着水的老池,老池岸边上长着一棵躯干沧桑的大槐树,几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住,树身早已朽空了。纷繁交错的树冠下,摆着光溜溜的石碾盘,碾盘上放着圆滚滚的石碾子。距离槐树两丈远的地方,是一眼深深的老井,覆盖井口的大石头,被岁月的绳,磨出了一道道沟壑。
关于北村的过去,北村的历史,我始终找不到只言片语。但我却知道偌大的车村,最早的人口一定源于北村,始于北村。因为沟边的北村,有一棵先祖们手植的老槐树。它像胎记一样,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这里才是先祖们最早的落脚点。试想想古时候,先人们一路奔波,一路栉风沐雨,一路箪食瓢饮,终于来到了北村的沟边上,借着出土方便,就在土崖下凿出了窑洞,像动物一样穴居下来。然后,就在门前栽下了一棵小槐树苗,让它记下自己叩石垦壤、开疆拓土的日月。这树经历了风吹雨打,陪着一代又一代子孙儿女,终于长成了一棵戴天履地的老树。这树蓊葱郁勃,像老母鸡繁茂的羽翼一样,呵护着祖先们一个个平常的日子。他们在树下圪蹴着,抱着孩子,端着碗,乘着凉,谝着闲传,说着家长里短,说着陈年旧事,哭着,笑着,吵闹着,汲着井水,舂着五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走过了一个个饥寒的岁月。
这,就是从古到今,为什么中国人都有一种老槐树情结,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在家乡栽上一棵槐树,为什么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心中都有一棵老槐树的初衷吧。
我没有走过州,也没有过过县,但我却发现,永寿的好些老村子都有一棵老槐树。在家乡永太梁上,保家沟的村心有一棵,卢家嘴的村心里有一棵,我的村子村心里有一棵。在南边的渠子梁上,去坊村有一棵,卢堡村有一棵。特别是卢堡村,我清楚地记得老槐树的歪脖子上,还挂着一口硕大的老铁钟。童年时候,每年正月里,我都跟着大人去姨家看戏。每当到了那棵树下,我总好奇地盯着铁钟,一回回地看,钟面上有铭文,我还操起长棍子敲过几回,声音清越而悠长。老槐树旁边,有个土筑的戏台子,我曾站在台下看了一场又一场戏。非常遗憾的是,后来戏台子不见了,老槐树不见了,那口铁钟也不知道去向了。大约三五年前吧,我下乡时有幸亲眼目睹了甘井镇胡家古槐、北坳古槐、田岭古槐,以及常宁镇北屋的古槐。说真的,当看到这几棵老槐树时,我感到非常吃惊,它们怎么就长得那么大,那么老,那么神圣,那么凛然不可侵犯呢?
然而,永寿最有名气的古槐却是常宁镇骞家村的古槐。
记得童年时候,爷爷多次向我们说起过骞家的老槐树。按说,常宁镇骞家村离我们车村很远,是没有瓜葛的。原因是这样的:解放前爷爷在山里有山庄,有牲口,小日子过得挺不错。恶贯满盈的土匪大沟子十三(最近我才搞清了他是礼泉人,名字叫吕积成)上门抢劫牲口,骞家村的一户人家里,老兄弟俩打死了一个喽啰,闯下天大的祸。为了逃命,两个儿子来到了山里。爷爷见他们可怜,就留下来为自己做活,还与他们结拜成兄弟,生活在一起。解放后,老大被送去做了乡邮员,后来退休于邮政局,老二被送去参军了,退伍后在粮食系统工作。可以说,爷爷是他们兄弟俩的救命恩人。小时候,爷爷每年都带着我哥哥去骞家村,看望他的两个结拜兄弟。就是在那时候,爷爷经常说起骞家村的老槐树。哥哥也不时地向我说起那棵老槐树,很大很老的一棵树,比我村里的大多了,好些人手拉手才能搂抱住。贪玩的孩子们,经常从空心的树干里,钻过来,钻过去。
那是前几年,“三年告别土窑洞”时,我曾多次到骞家村下乡,亲眼看到过这棵远近闻名的古树,也从一些村史资料里了解过这棵古树。骞家村原名永昌堡,取永远昌盛之意,立堡建寨于东汉末年。明朝时期,族人筑城为堡,建有东门、南门和西门,正南门外有广场、戏楼和碑楼,城内东西大街,房屋建成两排并建有祠堂。村民以骞姓为主,便被称为骞家村。据资料记载,过去村里有明清建立的漆泉古寺,院内寺宇林立,槐柏参天,僧人众多,香火旺盛。清乾隆四十九年,由武举骞化鹏成立重建漆泉寺碑仍然保存完好。村中有一棵古槐,枝繁叶茂,占地约200平方米,树高9米,腰围约7米。据大清道光六年岁次丙戊永昌堡立碑记:骞姓堡落成,即栽槐树,以补风气《注记族谱》。“《风俗通考》云,骞姓属闵子骞之后,汉有金城骞包,唐有京兆味道,官居平章事。后子孙蔓延三辅,散居秦地。永寿,唐属京兆府。盖二公之苗裔……宋塔之上多刻有骞姓之名,以是知姓在此时而堡寨与槐树亦不外此时矣!”以此推算,这棵古槐树龄约1800年。为了加大保护力度,千家村对古槐筑土垒台,四面砌砖,用围栏保护了起来;后又将墙体及护栏改为石栏杆,四面砌上了华夏九龙图案,使千年古槐显得更加美丽,更加壮观。
有村民说,有年清明时节,关中平原的骞王村来了一些乡贤人士,在我们骞家村寻根问祖。两村同姓家人齐聚骞家村,就两村骞姓渊源、姓氏文化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古槐根连根,骞姓一家亲。共同的姓氏使从未谋过面的两村乡亲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好些人都说,骞姓人的先祖在骞家村,原因是有这棵千年老槐为证,它肯定记得骞姓一族的前尘旧事。
当时,我甚至很幼稚地问天:老槐树,你既然是个与村庄共生共长同行同老的物种,是个历史风云的见证者,为什么就不会说话呢?为什么不讲讲村庄前世今生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后人们听听呢?你既然千年岁月,缄默不语,到底有什么用处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曾上网查阅了与槐树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民俗风情。
原来,我们中国人对槐树有一种原始的崇拜,或者说图腾现象。早在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于是,一代一代演绎下来,后世在门前栽上槐树,祈望子孙位列三公;到了唐朝,科举考试关乎读书人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槐树就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登科及第的吉兆。有人又说,槐树是民间吉祥和祥瑞的象征,不信你看看,现在有很多地方,流传着这样一些谚语:“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院中一颗槐,幸福自然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古代人崇槐、敬槐、植槐、护槐,实在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民俗文化传统。也许正因为如此,槐树在中国大地上普遍栽植,全国各地历史上涌现了不少大槐树。
当然,全国范围内,最为著名的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据《明史》记载,自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内,明王朝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涉及500多个县市。遥想那个凄凉的秋天里,在洪洞县的那棵大槐树下,被聚集起来的移民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骨肉分离,频频回头。为了能记住亲人和故土,生离死别的移民们,遂采集了大槐树的种子,将它们随身带到异域他乡,种植在了新的家园。这一历史事件给当时人们的记忆是深刻的,也是难忘的。所以,在许许多多地方,人们世世代代留下了这样的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据说,中国·洪洞寻根祭祖节始于九一年,连续举办,届届成功,年年升温,曾在全球乃至世界华人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很显然,由于这个伤心的故事刻骨铭心,在大半个中国家喻户晓,大槐树又似乎慢慢地变成了一种社树,变成了故乡和祖先的象征,日渐神圣起来。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它当神一样来敬奉。
纵观古今,来路烟雨苍茫。各地的老槐树们确实都拥有着丰富曲折的故事。不过到如今,这些故事早已变成了难以忘怀的民族期盼和民族记忆。有许多人,一看见老槐树,就不由得想起了魂牵梦萦的故乡,想起了开拓家园、种植稼穑的祖先;一看见老槐树,也就不由得想起了后代儿孙,期盼他们蓬蓬勃勃,出人头地,光前裕后,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也难怪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备受海外游子们的青睐和追念。我在想,如今的大槐树,或许早已成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物了吧。
作者简介
耿军平,曾用笔名耿峻平、林曙,男,永寿县渠子镇车村人。1988年毕业于彬县师范,93年毕业于陕西省咸阳市广播电视大学。教书14年,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2002年调入县政府办公室。2008年,任县政务大厅副主任;2012年调任永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至今。1994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写过小说、诗歌、散文,陕西省作协会员。2013年出版散文集《生命之花》,现有散文集《生命之根》即将付梓,诗集《生命之火》等待出版。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