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两类人可以说差不多贯穿了整个三国史,特别是三国前期更是他们尽情发挥的舞台,这两类人一是名将二是谋臣;名将且先不说,三国能力出众的谋臣不在少数而且各有特点,其中不少人还有一个响亮的外号,比如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鬼才郭嘉和毒士贾诩。三国迷对于谁是三国第一谋士的争论是一直不休,然在某看到,看过第一谋士却是非毒士贾诩莫属,其一生可以总结为“一言挑动天下乱,五计功成三国定”。
贾诩
贾诩的“毒”,在于观事准确,眼光犀利,出人意料,并切中要害,不计后果。其目光远大,算无遗策。贾诩用谋,直指人心,且完全不讲究什么道义虚名,就是纯粹的就事用谋,颇有“我且安好,哪管洪水滔天”的意思。
第一计:计谋长安,一言挑动天下乱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王允清算董卓余党。西凉军群龙无首,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采纳。
贾诩 一言乱天下
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等人被杀,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至此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直到西晋短暂统一才告一段落。
第二计:劝张归曹,问计官渡
贾诩离开长安后,逃奔南阳张绣,张绣在贾诩的谋划下,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和曹操都派遣使者笼络张绣,袁绍想让张绣率军袭击许都,曹操则想安抚张绣稳定后方,贾诩敏锐的观察到袁绍不是曹操的对手,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
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一直在僵持不下,当粮草用尽的时候,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只是简单的说了几句:您在用兵、用人、治军、统将都要比他厉害,这一直坚持不下只是因为您不够果断,没有能够抓住决胜的机会。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不过,曹操并非事事都听从贾诩的计策,因为贪图荆州之地,拒绝听从贾诩的劝谏,从而导致赤壁大战的失败,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
第三计:离间马韩,平定关中
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
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马超等人开始对韩遂十分怀疑,担心他与曹操私下联系。后曹操给韩遂书信,信中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第四计:世子之议,暗助曹丕
贾诩为曹丕制订了扬长避短、以拙制巧之计。他对曹丕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曹丕于是处处以忠厚老实的面目出现,谨慎小心,不越雷池一步,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的孝顺和德行。
曹丕
后来,曹操为世子之事询问贾诩的意见,贾诩起初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听后便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立曹丕为世子。
第五计:劝谏南征
曹丕即位后,颇具雄心,想短时间内一统天下,征求贾诩意见。贾诩对三国形势作了透彻分析后,认为时机不成熟,反对匆忙对吴、蜀用兵,结论是:“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返。
纵观贾诩的一生,无论在谁账下都屡献奇计,算无遗策,得功不自恃,功成身也退。易中天先生说他是三国演义里最聪明的人。李傕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张绣听贾诩四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操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丕听贾诩一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成功率,百分之百。
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