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吃什么食物长得快?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捕食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动物、昆虫、扁螺和高等植物的碎屑及藻类等,有时也取食水底腐殖质或泥渣。在饲养时,可投喂麦麸、米糠、花生饼、豆饼、菜饼、蚯蚓、蝇蛆及浮萍等植物性饲料,适当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等。另外,还可通过施粪肥、绿肥来促进水生生物饵料的繁殖。泥鳅和其他鱼类混养。常以其他鱼类吃剩的饲料为食,所以泥鳅被称为鱼池中的“清洁工”。泥鳅非常贪食,在饲养时应少投动物性饲料,以免吃得过饱,妨碍肠管的正常呼吸,影响生长。
一、植物性饲料
对植物性饲料大多是迫食性的。其消化特点是对动物蛋白、淀粉和脂肪等能有效消化,对植物性蛋白和纤维素几乎不能消化。在规模化养殖中,需要一定的植物性饲料。
这是因为人工养殖环境里的泥鳅、黄鳝,比天然环境中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且吃得多,吃得好,投入一定量的富含纤维素植物饲料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提高摄食强度。通常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麦粉(同时又是黏合剂)、玉米粉、麸、糠和豆渣等。
二、动物下脚料
动物下脚料可以作为人工养鳝的补充饲料,如猪、牛肺等内脏,但因泥鳅、黄鳝不食腐败饵料,故动物下脚料直接用于饲料喂泥鳅、黄鳝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三、动物性鲜活饵料
这类饲料主要有蚯蚓、蚕蛹、黄粉虫、蝇蛆、螺、蚌和小鱼虾等。其中,蚯蚓是泥鳅、黄鳝最喜食的饲料,干体蛋白质含量达61%,接近鱼粉和蚕蛹。这些饲料的共同点是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转化率高,有利于泥鳅、黄鳝的生长发育,是饲料的最佳选择。
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所以无论牛粪、米糠,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泥鳅属鱼纲、鳅科,是温水性鱼类,生命力强,喜在常年有水的稻田、池塘里生活,食习广杂,繁殖力强。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和有腐殖的淤泥中,喜在底层活动。夜晚出来觅食,以昆虫、扁螺、水草为主食,也食腐植质。泥鳅肠壁薄、肠管直,血管分布多,能进行呼吸,当水中缺氧时,除鳃外也能用肠呼吸,此象多发生在气候骤变,低压暴雨来临前。冬季水干涸钻泥中,靠湿润环境用肠管呼吸,也能维持生命。
泥鳅活动适温在18℃~30℃。在水温25℃~28℃时生长最快,30℃以上,即钻入泥底或草丛中栖息。水温下降10℃以下开始冬眠。次年水温上升5℃以上,开始出穴活动。4~10月份生长旺盛。喜夜间觅食,凡水中或泥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均是它的良好食料。
泥鳅怎么养?
一、泥鳅饲养要点:
1.泥鳅属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5—30℃范围内,饲养在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
2.雌雄泥鳅的鉴别方法,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雌鳅的产卵力极强,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一般年产2—3次,产卵万粒以上。
3.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所以无论米糠,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4.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5.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6.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7.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
二、饲养泥鳅错误法:
1、泥鳅和黄鳝切莫混养一池,因为黄鳝要吞食泥鳅。有些养鳝池投放泥鳅是避免黄鳝互相缠绕在一起。
2、饲养泥鳅的器皿要够高。如果是用池饲养,那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1.5尺左右,因泥鳅好动,以防窜逃。
3.不分季节,随便养泥鳅。“夏至”是养殖投放的最佳期,要抓住时间放种苗,而且泥鳅也有冬眠的习惯。
4.不更换饲养泥鳅的水。我们要定时向池中注入新水,如果发现泥鳅冒顶吞食空气或浮头嚎水,就应立即注入新水,也可用气管池中打气,以缓解水中缺氧。
泥鳅不吃东西能活多久
泥鳅是一种淡水性小鱼。每到冬季,它便钻入水底的淤泥深处长眠,以抵抗严寒的侵袭。
泥鳅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因为泥鳅有特殊的呼吸方式,它除了和其他鱼一样能用鳃吸收水中的氧气外,还能通过肠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平时泥鳅生活在水底的淤泥里,当水中的含氧量减少时,它们便纷纷上浮,不时将头伸出水面,用嘴巴吞吸空气。泥鳅的肠管较直,肠壁很薄,其中分布着许多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代谢,当空气经过肠管时,氧气被吸收,而其他废气则通过肛门排出。
泥鳅有沙鳅、真鳅、黄鳅之分,在我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分布。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喜食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也食植物碎屑、藻类等。泥鳅每年4—8月进入繁殖季节,二龄后的泥鳅性成熟开始产卵。个体越大,产卵量越多。
泥鳅生命力超强,我们家乡下捉了几只泥鳅,放了好几个月,根本不喂食,水也不换,等到最后收拾的时候,各个活得好好的。具体能活多久这个只能自己去算一下了。
2019年农村养殖什么赚钱?
农村可以养殖的项目还是蛮多的,比如养牛、养猪、养羊和养鱼等等。但是,养牛成本太高了,没有10万以上无法开展,风险也太大;
因此,兼顾生产生态两大目标,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作为破解畜禽养殖污染难题的生态养殖将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泥鳅养殖最实用技术技巧【新手必备】?泥鳅养殖技术
“养护”新理念就是在“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科学理念基础上注重池塘养殖环境,以及养殖对象体内微生态环境的健康养护。
一. 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是2011年兴起的一个水产养殖品种,与其他品种鱼相比,台湾泥鳅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利润空间大的优势。目前,广东地区台湾泥鳅的养殖在国内比较集中和成熟,而广东的主养区集中在江门新会(主要是三江镇、睦洲镇和大鳌镇)、珠海斗门、惠东一带。
二. 泥鳅开花
泥鳅养殖过程:一般选用健康性腺成熟泥鳅作为亲鱼(母鱼),打针催产,之后挤卵受精,两天后形成水花卖给养殖户(约50~100多万/亩),一个月后养成小苗(1斤约1000~1500条),放到塘口进行泥鳅成鱼养殖。
泥鳅开花的两个关键控制点:
1.肥水培藻,保健养苗
放苗前的肥水培藻对泥鳅开花至关重要。施基肥可选用六抗培藻膏(或藻幸福)+新活菌王(或乳酸宝),肥水可以增加水体中多种营养元素,促进藻类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不仅可以为泥鳅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同时可以起到解毒、净水、稳水的作用。这直接影响泥鳅开花的质量和养殖的效益。
2.ph值稳定,控制氨氮
泥鳅鱼花在水体ph值过高、水体溶氧过高的条件下,容易导致泥鳅下颚的位置出现气泡,出现在水面漂浮、游动困难,停尸(诈死)、不摄食的现象,一旦爆发,会导致泥鳅大量死亡。所以,保持水体稳定,平衡藻相和菌相对泥鳅的养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养殖重点:既要培养优质的开口饵料,又要控制ph值。
◇ 培养原则:以菌为主、以肥为辅,菌、肥两者发酵后使用。
◇ 卓越方法:将乳酸宝(1桶5~6亩)或新活菌王与奶黄金(1包8~10亩)或健苗宝混合浸泡发酵一夜后全塘泼洒,这既可以控制ph值,又可培养有益藻类,轮虫、枝角类、跳蚤等,为泥鳅提供优质的开口饵料。
三. 选苗放苗
清塘进水后,放苗前可使用百安威(2亩/瓶),消除水体中的有害菌;第二天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3亩/瓶)解毒。
选苗要点:
泥鳅苗要选择体表无明显病灶、无寄生虫、规格齐整、活力好的小苗。
放苗要点:
1. 放苗前要注意因环境不同造成泥鳅引起应激反应,提前1~2小时用护苗露混水全塘泼洒,用量2亩/瓶。
2. 放苗前须控制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指标在安全范围内,前期ph值、氨氮、亚硝酸盐高,会造成鱼苗中毒、爬边等问题,最后导致鱼苗体质差、成活率低。建议用净水王(1瓶2亩)、降解灵(1包2亩)解毒,通透水体,促进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挥发和降解。
3. 拉网运输过程中,易造成鱼苗损伤,放苗后,由于应激或寄生虫容易发生靠边现象;建议放苗时用应激宁(1包2亩)增强体质,防抗应激,提高成活率。若有损伤,第二天用绿康露(1瓶1.5亩)泼水,抑制病原菌滋生,防止伤口继发性感染。
警惕风险:
1. 养殖全程切忌使用化肥来肥水(如碳铵,会导致水体中的氨氮过高,直接影响养殖的成败),以免造成残留直接影响泥鳅苗的生长。
2.泥鳅对ph值有很严格的要求,ph值应尽量控制在8.5以下。在肥水培藻的过程中,若水色过绿,ph值偏高,泥鳅苗很容易发生气泡病,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建议使用净水王(2亩/瓶)加红糖(3~5斤/亩)混合泼洒,然后用乳酸宝来稳定ph值,这样不仅可有效控制水体ph值,还可以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
3. 在泥鳅苗肠道形成的期间,俗称转肠期(一般2.6cm之前)。需注意的是:投喂不能过饱,否则会影响肠道的呼吸功能。在这段时间,选用清源、金多维、酶解多糖、活性蒜宝等拌料,可增强鱼苗肝脏的发育,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帮助鱼苗安全度过转肠期。
4. 在育苗中后期,水体中有机物增多,塘底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泥鳅容易滋生纤毛虫、车轮虫、指环虫,建议常用黑靓、底改霸王等生物底改分解塘底有机质,活化塘底,清爽水体,从而降低其滋生寄生虫的几率。
四. 成鳅养殖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传统的“消杀”模式导致水体中藻类和菌类大量死亡,水体严重失衡。尤其在天气变化频繁和高温天气时,会导致泥鳅车轮虫、指环虫怎么杀都杀不完,出现烂身、烂肉、出血等现象,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大量的死亡。所以用“养护”新理念代替传统的“消杀”旧模式,从池塘养殖环境和养殖对象体内的微生态环境综合考虑,注重从源头减少应激反应,以达到增强泥鳅抵抗力,优质高产的终极目标。
1.水质养护
水质的好坏,优良水质稳定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藻相和菌相是否平衡。水体缺菌,水质不稳定容易倒藻;水体缺藻,水质容易浑浊。所以养一塘好水,就必须适时地定向培藻,培菌。
对于泥鳅养殖而言,水体老化、浊水、有机质增多,水体不稳定等很容易导致泥鳅出现寄生虫、体表出血、烂身甚至死亡等现象。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先杀虫,后用百安威来处理。培养良好的菌相和藻相,可以起到产氧、解毒、净水、稳水的作用,为泥鳅的生长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从而增强泥鳅的活力,提高其免疫力,达到高产值、高效益的养殖目的。
优质水体肥活嫩爽
不稳定水体倒藻
2.常见水质问题的防控方法
(1)如何维持水质稳定
定期使用六抗培藻膏+新活菌王(1+1用5~8亩)全塘泼洒,不仅可以长效稳定水质,而且能消除和防控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还能防止倒藻、水体浑浊和泥浊,起到抗应激、稳定水体ph值的作用。
(2)蓝藻的防控
泥鳅池塘极易滋生蓝藻,蓝藻爆发后争夺其他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空间,容易引起ph值偏高,泥鳅进食后难以消化;蓝藻死亡后会产生大量毒素,危害泥鳅的健康生长。建议定期使用黑靓+粉剂活菌王+六抗培藻膏维持水质稳定。经实践证明,按此方法预防和控制蓝藻,效果显著。
(3)水质浑浊,底质腐败易滋生寄生虫
泥鳅养殖过程中易发生车轮虫、指环虫等病害,多数情况伴随水质浑浊,导致泥鳅靠边。尤其中后期投喂量大,底部粪便、残饵、动植物尸体等积聚,耗氧大,底部易腐败。建议养殖过程中经常用六控底健康+得立康(或乐底)(1+1用2~3亩)等净化底部,抑制塘底寄生虫的繁殖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4)中后期水体泡沫多,鱼体脏
水中悬浮颗粒类物质多时,水体表面张力就容易结合大量微粒物质引起泡沫。有机质过多,鱼分泌粘液过多,容易挂脏,鳃部较为严重。建议使用净水王(1瓶3亩)、降解灵(1包2亩),促进水体循环代谢,加速有机质的降解,降低毒素,同时对泥鳅脱粘、洁净鳃部的效果突出。
3.底质养护
在泥鳅高密度、高投喂量的养殖条件下,养护底质显得尤为重要。底部的养护可参考以下建议:
a.因底质恶化出现吃料慢、减料等情况,用六控底健康+得立康(或乐底)(1+1用2~3亩)配合干撒,可全面有效改善底部环境,恢复吃料正常,提高鱼的活力,可有效改善老浓、浑浊等危险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保持水质稳定;
b.遇高温、低压、闷热、阴雨天、白撞雨等危险天气,使用六控底健康+得立康(或乐底)(1+1用2~3亩),能起到增氧、护底、抗应激等作用,对缓解雨后高温底部发热、发臭引起的应激、狂游、躁动不安等症状效果突出;
c.养殖中后期,投喂量加大,池塘底部污染加重,极易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质升高或超标,将六控底健康+得立康(或乐底)(1+1用2~3亩)混合干撒,可消除耗氧因素,强效抑制腐败菌和耗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效控制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做到“养水、底环境,保泥鳅平安。”
d.实践证明:不定期使用黑靓(1包3~5亩)和粉剂活菌王(1包2亩),可以避免因底质腐败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同时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增强藻类的新陈代谢和ph值的稳定性。
4.科学投喂,平衡营养增免疫
(1)合理控料
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吃完为宜,以七成饱为佳。每天实际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等情况做调整。每口池塘最少设4个料台。7~9月高温季节,建议15天停料一餐,以调节肠道,确保健康。
(2)加强内服
经常选用清源(1%)、活性蒜宝(1.5%)、本草大康(1.5%)、健长灵(1.5%)等拌料,提高泥鳅对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抑制病原微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繁殖,满足其营养平衡的需求,增强免疫抗病能力,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而且对预防和控制肠炎效果突出。在水质、底质变化、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变化期间,应尽量减少投喂。
(3)防控涨肚
在养殖过程中,泥鳅容易发生涨肚现象。因为泥鳅主要用鳃和皮肤呼吸,当水体溶氧不足时,便会出现上浮吞气现象,用肠道辅助呼吸,防止缺氧。泥鳅肠壁薄且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正常情况下,泥鳅吞气后,氧气被肠壁毛细血管吸收,剩余气体从肛门排出。但当泥鳅出现肠炎、消化不良等问题时,肛门排泄受阻,便会出现涨肚现象。此时务必配合健长灵、活性蒜宝(按每公斤饲料15~20g)拌料内服,促进消化吸收,恢复肠道排泄功能。当涨肚现象急剧增多并出现死亡时,以细菌性肠炎作内服处理,并配合+得立康(或乐底)(1+1用2~3亩)改良底质。
走出养殖误区:
1. 以为泥鳅不会缺氧,就少开或者不
养羊
据说,前些年羊肉高峰时节,很多人投资次领域,有养猪场竟改成了养羊场,羊业的规模化程度一度被推高。
养鸡
相对来说,养鸡比养猪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更高,商品蛋鸡一万只以下的都是淘汰出局的对象。夫妻两人养3000只以下蛋鸡,行情一般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如两人出去打工的收入,在遇到行情不好,疫情泛滥的情况,基本上赔钱无疑。但是蛋鸡养殖最近几年进入稳步发展时期,行情相对稳定,其风险次于养猪,基本上处于稳赚的状态,但是赚的已经不多。按照传统料蛋比的算法,一般行情下,养1000只普通商品蛋鸡,从育苗到产蛋最后淘汰下来总共400多天,大约利润在2万-3万元。
养羊只吃草为什么农村养殖的人不多,难道不赚钱吗
养羊目前来说比较重要的就是三个问题,一个是市场的不稳定性,羊价的波动是非常大的,在去年冬天之前,都知道羊价已经跌倒了低谷,我们这边当时很多养羊的,七八块一斤都没人要。但是去年冬天之后呢,羊价一路飙升,黑山羊十七八块一斤有一些养殖户还不愿意卖,看看这个中间的差距是多大。所以说遇到好的年份了那就是赚大钱,但是遇到降价的额时候呢,那就只能白做工了。
南京市江宁区向中农产品销售中心
1888819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