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我市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郭文静
“364亩小麦纯收入4.94万元!”这是南和县河郭乡梁牌村农民梁立峰今年麦季的分红。梁立峰现在是金沙河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社员,在闫里村基地种粮。
闫里村6000亩玉米基地,由包括梁立峰在内的15名社员打理,他们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并为合作社打工。每年合作社的分红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截至目前,我市现有农民合作社11793家,涉及农户35.3万户,农业人口120万。截至6月底,全市在工商局注册的家庭农场达3010家,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达1633家。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像“活力因子”,让广袤的田地变得生机盎然。
规模标准化种植促农产品丰产稳产
15个职业农民打理6000亩玉米,60余架无人机喷洒农药……
从过去靠人力到现在的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推动着农业生产从分散的经营向规模化、集中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转变。
内丘县河渠铺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以往大都一家一户零散种植,自给自足。2014年,苏庆方从乡亲们手中流转了300亩地,种上大葱、白菜、香菜,经营起家庭农场。有了社会化服务,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蔬菜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同样种一亩地,从翻耕、播种、浇水、打药到收获,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一年下来需要4个工人,而家庭农场一年用2个工人就行。
社会化服务在我市农村已成气候。得益于社会化服务,才有了无人机集体喷洒农药的可能。“无人机喷施,能把调配好的药剂精准喷到玉米叶面上,与人工打药比,节药20%、增效20%,1亩能省30元。”南和县莹翌航空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程建中介绍,目前合作社为600余个社员和3000余农户提供植保作业,服务耕地面积超30万亩。
“从农业种植的专业角度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模式,是实现农业丰产稳产、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现规模化种植以后,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产量就相对稳定,专业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作指导。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辐射带动了许多小农户致富增收。苏庆方的家庭农场生产的蔬菜,采取“订单式”销售,使农场收益有了保障。去年,仅香菜种植一项收入就超过20万元。
农民马路坤将11亩地托管给莹翌合作社后,抽身打起了工,一年多了4万元收入。
除了玉米等粮食作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引导农民按照市场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架起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加快了农业市场化步伐。
2016年,王壮注册成立景泰园家庭农场。如今,针对高端小区和大型游园观景台,农场又添了新品种——剪股影草坪,年销售收入近800万元。
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正在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推广走向广阔的土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畅通渠道打响品牌农产品卖上好价钱
“早些年,卖相很好的西红柿,每斤却只卖2毛钱。”南和县郝桥镇万客来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学哲说,销售是合作社的短板。这两年,合作社引入近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销售,注册商标,打出品牌,开拓渠道,卖难问题迎刃而解。公司收购合作社的蔬菜,价格普遍比市价高20%。
打造叫得响的“邢字号”农业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已经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共识。
巨鹿县创办公共品牌“产自巨鹿”,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经过第三方检测,符合标准的农特产品,可使用公共品牌向外销售。为此,巨鹿县家庭农场管理者协会专门聘请技术顾问,为各个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农业品牌的打造。
九月九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杨勇说,由农场生产的富硒小米,采用“产自巨鹿”品牌,每公斤最高能卖到30元,最远销售到云南昆明。
去年,九月九家庭农场与300户种植谷子的贫困户签订协议,向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并以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
目前,巨鹿全县有金银花、红杏等10多种农产品使用上了公共品牌。“有了品牌,我们更有底气开拓市场。在北京农业嘉年华上,协会组织家庭农场参展。九月九家庭农场在周末高峰期日均销售额能突破万元。”杨勇说。
近年来,我市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农业领军品牌有隆尧大葱、巨鹿金银花、兴达饲料3个,临城核桃和巨鹿金银花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100个品牌农产品”。
为助力我市成为京津冀的“菜篮子”“果盘子”,将越来越多的“邢字号”农业品牌产品卖得更好、卖得更远,河北宝信物流有限公司领衔组建起宝信农产品城乡共配和宝信果蔬两家产业化联合体。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冷链中心+电子商务+农户”的经营模式,整合销售全市近百种农产品。
“我们的销售模式压缩了中间环节,让利给农民,一般农产品收购价比市价能高10%,直接带动8万农户增收。”副总经理苗辉介绍,公司的冷链物流让越来越多的邢台品牌农产品,进入了北京、天津等大型城市的知名商超市场。
“产自巨鹿”“泽畔贡藕”“浆水苹果”“威梨”,一个个“邢字号”农业品牌,正在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从“无序”变为“规范”政府引导促提升
为引导合作社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我市坚持规范和服务结合,以南和县、任县为试点,开展清理“空壳社”先行先试。
以市委农办等13个部门名义联合下发了《邢台市开展农民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方案》,在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全市共排查出空壳社3878个,已注销1322个,正在履行注销程序的1823个。
5月初,经县农业农村部门精准甄别后,建议行政审批部门将任县奥龙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予以注销。
“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量大质差、真假混杂’的现象。清理‘空壳社’‘休眠社’,对正在运转的农民合作社进行规范和提升是一项重要任务。”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贾峰说。
早在2014年,任县就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探索推出“七步工作法”,即:源头排查、识别管理、跟踪巡查、定向移交、精准甄别、共同会商、分类处置,把合作社从数量扩张规范到质量提升上来。
“七步工作法”犹如一张精密大网层层“过滤”,到2018年底,全县的合作社由原来的567家“净化”到402家。通过人性化操作,自愿注销解散“空壳社”165家,引导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回归本源,走上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如何避免“空壳社”复燃?任县推行“三关”机制,即:综合考评关、常态监管关、严把入口关。
县农业农村部门成立考评小组,推行百分制,对合作社进行多维度综合评定,分出两个等级,给予扶持。对定级合作社的运行,实行常态化监测、网格化管理。同时,组成“县、乡、村”三级联审小组,对有意愿加入合作社队伍的“新兵”进行审核、培训,合格后注册。
今后,我市将以专项清理工作为契机,强化合作社发展长效措施,综合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息公示等手段,开展合作社运行情况动态监测。加强农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和跟踪指导服务。加强合作社登记管理,依法规范登记,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我市还将探索简化合作社注销登记程序,畅通合作社退出渠道。
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崛起,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新活力,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