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诗人们以杜牧和李商隐为代表。他们如同晚唐一样,逐渐走向了没落,带着疲倦。虽然大唐的繁华不在,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依然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想要施展抱负,想要有所作为。不甘心的人有黄巢,带领起义军,企图推翻唐朝的统治者,怎奈他太狂妄,太残忍,像他的诗一样,带着杀气“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还有一位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他就是皮日休。皮日休出身寒微,求取功名的一大初衷是为了民生疾苦。他看到了唐朝的衰败,看到了民不聊生的现实,他有着杜甫一样的情怀,更有杜没有的勇气,于是他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是他选择了黄巢,这是他人生的重要选择。黄巢带兵进入江浙时,将有 “ 间气布衣 “ 之称的皮日休招至帐下。而皮日休最著名的当属这首诗: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首诗是咏桂的经典,富有想象力的描述,将天宫的想象和诗人的情感夹杂一起,中秋节的夜晚,诗人欣赏月光,看着颗颗桂花飘飘落下,不禁心驰神往。究竟是谁撒下了桂花呢?也许就是天上月宫的嫦娥仙子,将这些小桂花一片片撒向了人间。
这首诗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此时正值诗人高中进士的次年中秋,他东游至天竺寺赏桂,曾写下这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意气风发时的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如此闲情却是一种奢侈。尽管考中进士,皮日休却一直担任位低禄少的小官,亲眼见官吏鱼肉百姓,朝廷腐朽不堪。这时他便对朝廷彻底失去了信心,作为官吏他的抱负无法施展,他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心忧天下的皮日休,将忧虑和愤懑化作文字,他曾自述: 赋者,古诗之流也。伤前王太佚作《忧赋》;虑民道难济作《河桥赋》;念下情不达作《霍山赋》;怜寒士道尘,作《桃花赋》。
在苏州,皮日休和志同道合的好友陆龟蒙唱和。鲁迅先生说,在晚唐乱政下,他们 “ 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觉醒的晚唐诗人皮日休,没有颓废,衰败,反而永远富有激情和豪迈。
或许正是为了天下,皮日休才参加黄巢起义军。但是光有想法终究没有用,人生的成功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胜利不属于残暴的黄巢,黄巢败亡后,皮日休下落不明,或说因故为黄巢所杀,或说为避祸流落江南。王仙芝、黄巢起义历时将近十年,之后,唐朝已名存实亡,只苟延残喘了 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