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丝绸之路的“全球代言人”,丝织品为什么能?

2023-11-20 18:07:11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明日,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就到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
天寒地冻、冰天雪地形容大寒再适合不过。
过去一年,我们一起领略了饮食、服饰、语言等多种文化形式
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与共生。
本期我们追本溯源,研究一下为什么丝织品能成为丝绸之路的
“全球代言人”?
(甘肃敦煌出土的唐代丝织品)
首先,丝绸缘起东方,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最早的丝绸织品距今5300年,早于黄帝时代
发展到春秋已初具规模。
(嫘祖,据传是最夙起头养蚕缫丝的人)
受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
当时丝绸只能是权贵、富人阶层的消费品,
因此它便成了身份的象征。
(宝山辽墓壁画所见锦衣)
对外关系中,丝绸是硬通货,中原同藩属国的朝贡贸易几乎完全靠丝绸维系。
“士兵们可能和来到长城关口出售马匹和皮毛的游牧民族交换他们的织物。”
(白居易诗作《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说的就是红绡当钱用)
彼时,丝织品已经享有国际盛誉,
罗马贵妇一度以身着丝绸织物为时尚、是身份、是财富。
其价格几乎等同黄金,12两黄金才能买1磅(约10尺)丝绸。
《马可·波罗游记》中有描写湖州(今浙江吴兴)生活的句子,
“这里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恃工商为活。”
汉朝张骞“凿空”西域后,跨国商业逐渐繁荣。
丝织品以其轻便、体积小,适合大批量长距离运输的优点,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
再加上中西方商贸之路绵延数千公里,
小范围的冲突和突发状况时有发生,
高附加值的丝织品能最小限度减少损失,
成了精明商人们的最爱。
(清乾隆杏黄色地松鹤纹织金锦)
数百年里,中国垄断了纺织技术,又不断将其改良升级,
使丝绸成为工业化之前的“高精尖”产品。
原料上乘、工艺精湛、搭配讲究、美观实用,
种种的优点令这一中国“特产”在中外商贸的地位固化下来。
绫罗绸缎成了当时的“爱马仕”!
(白居易在《缭绫》中“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将天上才有的样式拿到民间纺织,可见当时纺织技术之高。上图为,唐·张萱《捣练图》局部)
丝织品拿下丝绸之路全球代言,靠的远不止这些。
全球经贸格局的改变、
专业技术的革新、
市井文化的形成
……
都有丝织品的一份功劳。
(明代,丝织品通过各种渠道从泉州海上转输海外)
以丝织品贸易为纽带,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全球来看,擅长经商的阿拉伯人将其贩运到更远的欧洲。
威尼斯依靠丝绸贸易,获得空前的繁华。
从1580年到1590年,中国每年运往印度果阿的丝货为3000担,1636年达到6000担。
清朝时,中国对日本和欧洲的生丝与丝织品出口规模更大。
(威尼斯泻湖的岛屿都有纺织品的历史。)
贸易的繁荣,必然带来技术的扩散。
唐宋时期,日本、印度、欧洲基本都有了相当规模的丝绸生产,
近代世界丝织产业的大致格局初步奠定。
《大唐西域记》中有关于传丝公主将蚕种传入瞿萨旦那国(今新疆和田附近)的故事。
(四天王狩狮纹锦,纹样是波斯萨珊王朝风格的国王狩猎图,骑士头戴饰有日月纹的皇冠,马有双翅,是典型的波斯风与唐风的结合。此为复原图,原件藏于日本奈良法隆寺)
此过程中技艺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
西欧抽丝织绸工人把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融于制作工艺中,
这种融合又反馈给中国,
进而提升全球纺织业水平。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
其中,织锦工艺中的提花技术
甚至影响了信息革命:
西方人在这个基础上,
用穿孔卡制成动力提花机,织造大型花纹,
这种可编程的穿孔卡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计算机的前身。
(蚕形器物:破茧重生的信仰)
数千年的纺织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的蚕神崇拜,
一些歌曲、民谣等民俗生活也积淀了浓郁的“丝”色彩。
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影响还延续至今。
古有,日本持续了200多年
规模空前的“仿唐文化”。
现代,国外家装、手工艺等领域
都有丝绸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丝织品还数次成为国礼,
用于外交场合,
各国以丝绸贸易或互赠丝织品为突破口,
维持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中国为参加峰会的各国代表团团长配偶准备的“吉光凤羽”的丝巾套装)
丝织品能独家代言丝绸之路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从时空的长廊中一路发展至今,愈发耀眼。
未来,也将继续发挥纽带作用,
编制全球和谐发展的路。
更多丝绸资讯请关注中国丝绸产业网sichou.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