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姑苏又叫“姑胥"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十万户”……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中,对苏州用得最多的是“姑苏”,苏州人对古城的这个别称也是情有独钟。“姑苏”二字由来已久,但它的出处是哪里呢?昨天,苏州有人翻出了一个说法,称“姑苏”原来应该是“姑胥”,跟大禹治水时候的一位功臣“胥”有关姑苏,这个苏州的旧称,带给人们的是美的联想,人们觉得,“姑苏”这个地名词似乎更能体现古城的雅致和温婉,古城所承载的文化的古老和厚重。吴文化学者李嘉球研究“姑苏”二字由来已久,他告诉记者,至今流传最普遍的说法共有两个,其中之一便是“姑胥”,但遗憾的是,经过多代人的努力,也没有找到任何史料上有相关记载,无法考证,只算得上“传说”。
笔者认为,姑苏这个词中,“苏”是地名,源出于“胥”;"姑"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查普通的工具书,往往找到这样的答案:"姑"是古代某些地区的地名的前缀词,音[g],无意义。倘若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只有姑苏一词是"姑"当头,还有没有别的地方地名也叫"姑x"的呢?
"姑"是古代百越人用在地名上的前置词,其本身无具体含义,但加在某个名词前就使该名词具有"x城"之义。"姑苏"、"姑胥"即"苏城"、"胥城"。古代叫"姑x"的地名,留存至今的,还有一个:姑熟。姑熟在南京西面,是安徽省当涂县下面一个镇,以出产板鸭著名。
其实,古代百越语言中的"姑"在汉语中还有"古"、"果"、"个"等译音。常熟有个"古里"、福建有"古田"、云南有"个旧"。境外如缅甸靠我边境有"果敢",都是同一个词不同的记音。尤其是"果",境外越南、老挝、泰国有很多地方叫"果x"的,这也证明了这些地方的人民也是古代百越人的后裔。古代吴越语言孑遗在现代汉语地名中还有"无锡"、"句容"、"余杭"、"余姚"等。拿无锡来说,这个"无"字,也属于本身无含义的前缀词。所谓无锡"有锡"、"无锡"之争,其实拆穿了很无聊。古吴越语在地名中存留的还有个其意为“山”的"罗"字,如罗山、罗平、罗定、罗浮、罗霄山脉等。古越语的"山”音“罗”,至今,百越族后裔之一的壮族人仍称“山”为“罗(音)”。
经笔者查考,东汉哲学家王符谈了它的典出。王符(85年?~163年?)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一生隐居埋头著述成《潜夫论》一书。其中《边议篇》载“范蠢收债于姑胥盖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故名其地曰姑胥历代转音为姑苏”……
原先苏州叫姑胥,后发生音变,转成姑苏。这是姑苏又叫“姑胥” 为了纪念大禹的助手“胥”的来历和根据之一,请有识之士查考,苏州悠久的历史将更光辉。苏州生
闲的
还是感谢你的普及
众所周知,姑苏是苏州的别称。据现存史志资料记载,姑苏之名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苏州,因姑苏山为名。”(《元和郡县图志》)“苏州”要比“姑苏”晚出近千年。但是作为行政区划名称,“苏州”可以追溯到隋开皇九年(589),而“姑苏”两字尽管得名较早,一直是作为吴国都城或苏州古城的别称存在。然而,因山而名的姑苏究竟在哪里?“姑苏”两字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历来是史家考文征献、探寻争议的热点。一、姑苏即勾吴
30年代,历史学家卫聚贤曾撰文《姑苏台》,认为:“苏”在虞韵,“胥”、“余”俱在鱼韵,“虞”、“鱼”古同音,虞虢之“虞”,青铜器称“吴”,“吴城”在《吴郡志》中作“鱼城”,“句吴”金文称“攻敔”、“工
漁”,以此证明“苏”、“胥”、“余”、“吴”为同音,“句”、“姑”声近,“姑苏”即“句苏”,姑苏台即句吴台,以其为句吴所建,因名句吴台。《吴郡图经续记》“姑苏山”条云:“或曰故胥,或曰故馀,其实一也。”用不同文字表示同一个地名,除了该地本身有几个名字以外,唯一的解说就是以不同的语言称呼同一个地名了。明代卢熊的《苏州府志》上说:“故胥台,台因山名,合作胥,今作苏,盖吴音声重,凡胥须字皆转而为苏,故后人直曰姑苏。隋平陈,乃承其讹,改苏州。或者谓胥与输音相近,兵家不取,或又谓吴中鱼禾所自出,苏字兼之,故曰苏。”笔者认为“姑苏”、“故胥”、“故馀”,最初都是“句吴”的记音,纵观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通假字似乎是司空见怪的。以春秋时期吴国的称呼为例,《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奔之荆蛮,自号句吴。”《左传·宣公八年传疏》用“工吴”,《吴越春秋》一般作“勾吴”,但又有“故吴”的。《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有云:“吴旧号‘句吴’,盖方
俗之辞,犹越之为‘於越’也。又说者曰:‘吴者,虞也。太伯于此,以虞志也。’”如果上述“工”、“攻”、“故”真象“勾”一样是发音字,主体落到“吴”字身上的话,应该是同音字才合理。事实上,它们的韵母分别是“ong”、“u”、“ou”,只是声母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臆说,所有这些都是中原人根据吴人发音的音译,而用一种语言音译另一种语言往往找不到一一对应的词,于是我们的先人便想出了反切之法,也就是说用第一个字的声母与第二字的韵母和声调构成需要表示的字音。这种注音方法在《康熙字典》里还保留着。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勾吴”有那么多的写法就不足为怪了。
再从字形分析,“苏”字由草字头和鱼、禾组成,如果是形声字的话,“鱼”很可能就是声符,这样无疑与“鱼”是同音字了。从文字学角度说,“馀”字是“余”的后起字,“余”的初始形状也应该是“鱼”的象形,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以表示第一人称,时至今日,吴方言中的第一人称尽管各地略有差异,但是还或多或少与“吴”、“鱼”的几种发音相接近,如苏州城里多数人将第一人称念同“鹅”;城郊如长桥一带则说“奴”;吴江盛泽作“吾”;吴江黎里称“n鹅”或“n奴”;吴江震泽人是“n啊”等等,也许这“余”字表示第一人称最初就是来自吴方言也未可知。由此看来“姑苏”的名称与“勾吴”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可上溯至三千年之前。
二、山因台名还是台因山名?
唐《元和郡县图志》云:“苏州,因姑苏山为名,山在州西四十里,其上阖闾起台”。《艺文类聚》卷六引《吴地记》云“吴王阖闾十一年,起台于姑苏山,因山为名。西南去国三十五里。”《史记索隐》曰“姑苏,台名,在吴县西三十里。”《史记正义》则确指“在吴县西南三十里横山西北麓姑苏山上。”
从上述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姑苏台和苏州之名,“因山为名”的说法起于唐代。然而唐人言之凿凿的姑苏台在成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的《吴郡图经续记》中却说“今人殆莫知其处,尝欲披草莱以访之,未能也。”明杨循吉《吴邑志》亦云“按横山即今踞湖山,所谓西北麓姑苏山者莫知其处,或云即胥台山是也。或又云湖口胥山是姑苏山,今未知孰是,宜两存之……合而观之。踞湖、姑苏通一山耳。”如此说来,可能是“山因台而名”,非“台因山名”。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文出而始有姑苏山之名,亦称胥台山。此前只有“姑苏(胥)之山”的说法,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称:“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云:“遂栖吴王于姑胥之山”。看来作上述两处作“姑苏(姑胥)台所在之
山”解似乎更为合理。在姑苏台“莫知其处”的情况下,曾经建造过此台的山头保留“姑苏”之名,是合乎人的习惯思维的。因此说,不管是“姑苏山”还是“胥山”,山因台名更合乎逻辑。
2017-10-16 17: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