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老成都的新年年俗一件件就藏在这首童谣里,对年的期盼就在一件一件有仪式感的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强烈。
今天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从这天开始年的各种活动就提上日程了。现在因为很多习俗都被省略了,所以年味也没有那么足了,那我们就来看看老成都过年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 | 祭灶老成都人相信灶神是上天派到人间掌管善恶之神,到了这天便会上天禀报这家人这年的善恶。
“送灶神”就是把旧年贴在墙上的灶神神像取下来焚化,表示灶神已“上天言好事”去了。
到除夕前还要“迎灶神”,把新的灶神神像贴在墙上。
腊月二十四 | 打阳尘腊月二十四是各家各户“打阳尘”的日子了,“打阳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所以一到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大扫除,老话说“冬天打阳尘,春天不害瘟”,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腊月二十六 | 杀年猪杀年猪是老成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大事。过去生活困难的时期家家户户都会挑个好日子杀年猪,这时最高兴的是小孩子,毕竟一年里面只有过年才能吃够肉。
现在生活好了,天天都可以吃到肉,但还是有不少成都人会专门到农村里买头猪做香肠腊肉。
腊月二十九 | 贴春联腊月二十九是贴春联的日子, 贴对联、贴门神是有一些讲究的。
贴对联要看横批,横批的字如果是从右往左写的,上联就贴右边;反之,上联贴在左边,对联贴单不贴双,也就是最好是总是加起来是单字,也就是最好横批选单字的。
贴门神要注意两张门上的人物脸必须是相对的,不要贴反了。
大年三十 | 吃年夜饭成都人吃年夜饭很讲究,主要还是以香肠腊肉为主,烧白、酥肉、粉蒸肉、凉拌鸡、鱼、八宝饭都是必不可少的配角。
大年三十 | 守岁除夕守岁这个传统到现在都还保留着。除夕这天一家老小都聚在一起熬到12点,压岁钱也都是在除夕发。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大年三十 | 撞钟除夕到大慈寺撞钟上香也是成都人的必备项目。传说新旧交替时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间,洪钟大鸣撞响108下,意味着神秘的老阳之气被唤醒。
大年三十 | 除夕撞钟与撞新年钟同时进行的,是上子时香。大家都抢到在在新年的第一个时辰到庙里上第一炷香,能烧到头香的人新的一年都会好运相伴。
大年三十 | 放鞭炮以前成都没限炮的适合,一过12点就是火炮的声音,代表辞旧迎新,真正迎来新年。
正月初一 | 吃汤圆、面条初一早上吃汤圆或者面条,这样新的一年才会团团圆圆、吉祥长寿。
正月初一 | 游喜神方对于成都人来说,初一的头等大事就是和家人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即是吉祥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位。依照“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的夏天,也寓“红运兴旺”之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之城南的武侯祠供奉着蜀地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成为真正的“喜神方”了。
正月初二 | 走人户走人户就是走亲访友去拜年,一般要带上点心、酒等礼物,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成都周边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讲究。
正月初五 | 接财神正月初五接财神是正月里面的大事。这天很多店铺都开张了,就是为了接财神。
成都还有个说法是要把家里的垃圾丢出去,意思是送穷出门。
正月初七 | 游草堂祭杜甫初七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日”,老成都会在这一天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诗人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的习俗,起源于唐代。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这一天,诗人高适写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遗》赠送杜甫,诗中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于是,每年的“人日”便成为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
正月十五 | 闹元宵成都人闹元宵可谓是花样摆出,从早上开始一定会吃元宵。元宵比汤圆要大,一般都是芝麻或者花生馅儿的。
天黑后,成都人会去赏彩灯、猜灯谜、看“烧火龙”表演,度过这个年。
以前成都特别流行偷青,如果男娃娃看上了那个女娃娃就会去偷她家菜表达爱意,然后回家告诉父母准备向这个女娃娃提亲。
正月十六 | 过厚脸皮年别人的年元宵过了就算过完年了,成都人耍性大,还要过一天年。
这一天要去老城墙上走百病,厚着脸皮过新年,现在那个有2300多年历史的老城墙早已破败,游百病的位置也改在城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