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大棚草莓节苗增效栽培技术

2023-11-16 21:11:29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大棚草莓节苗增效栽培技术
据《云南农业年鉴》统计,2016 年云南省草莓播种面积已达到 0.15 万 hm2(2.25 万亩),当地通常于 7 月 25 日至 8 月 30 日移栽,10 月至翌年 5月采收,移栽用苗主要采用裸根苗,少数采用营养钵苗,每 667 m2定植 7 500~10 000 株,用苗量大,种苗成本及移栽成本较高。另外,裸根苗移栽后缓苗期较长,易出现死苗、弱苗现象,导致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受影响。为解决草莓生产中种苗成本高及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笔者通过多年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大棚草莓节苗增效栽培技术,减少了草莓种苗用量,延长了采收期,提高了草莓产量,目前该技术已在云南昆明、曲靖等地示范栽培 3.3 hm2 (50 亩)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大棚草莓节苗增效栽培技术特点
大棚草莓节苗增效栽培技术的核心是采用三代营养钵苗提前 30~45 d(天)移栽,在草莓生产田直接催生匍匐茎苗扩繁成为生产苗。三代营养钵苗移栽后成活率高,能在田间快速抽生出大量健壮匍匐茎,通过按压匍匐茎产生新苗,由于新苗直接由匍匐茎提供营养,生长速度快,容易成活,作为生产用苗可达到以下效果。
一是减少移栽种苗用量。通过再抽生匍匐茎小苗直接成苗,确保了草莓生产田每 667 m2种苗达到 7 500 株以上,既保证了草莓产量,又降低了育苗成本,移栽用苗从每 667 m2的 7 500~10 000 株降至 1 500~2 000 株,按生产用裸根苗每株市场价0.50 元、常规营养钵苗每株 1.00 元计算,每 667 m2可节约种苗费用 3 000~8 000 元。
二是提高草莓苗成活率,提前采收,提高产量和产值。提前 30~45 d(天)移栽草莓三代营养钵苗,通过底施有机肥、磷肥,在抽生匍匐茎期间追施氮、磷肥等水肥管理技术,可促使匍匐茎快速生根、发叶成为生产用苗,成苗率达 95% 以上,且无缓苗期,成苗根系发达,可快速形成大量功能叶片。2018 年在昆明市石林县杏林大观园采用该技术种植 1 hm2(15 亩)大棚草莓,6 月 15 日定植,9 月 27 日开始采收,始收期较常规裸根苗栽培提前 23 d(天)(表 1),每 667 m2早期产量增加 260 kg(其中 9 月 27 日至 10 月 20 日提早成熟的产量为 130 kg,10 月 20 日至 11 月 20 日进入盛产期,多形成的产量为 130 kg),按市场价每千克 30 元计算,可增加收入 7 800 元,加上节约的种苗费用,总计可增加收入 10 800 元以上。该技术增加了草莓早期产量,且后期产量与其他常规栽培方式产量相近。由于提早上市的产量增加以及提早上市时正处于草莓供应淡季,草莓价格较高且稳定,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大棚草莓节苗增效栽培技术可应用于云南省相同气候类型区域的大棚草莓促成栽培,其他地区大棚草莓促成栽培的时间和三代苗用量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栽培品种的匍匐茎发生特点具体掌握。
2 草莓三代营养钵苗的培育及定植
2.1 三代营养钵苗培育 选择章姬、京藏香、隋珠、圣诞红、妙香 7 号、天仙醉等草莓品种。于 2月在大棚育苗地的种植行开种植沟,沟深 20 cm,沟中施入基肥,每 667 m2施腐熟有机肥 800 kg、过磷酸钙 50 kg、复合肥(n-p-k 为 15-15-15,下同)10 kg,施后覆土 10 cm,并将土壤整平、整细,种植行间距 1.4 m。采用草莓二代脱毒苗作为母苗,定植在种植行上,同时铺设灌溉施肥用的滴灌带,定植后浇定根水,生长期注意保温防寒,促苗生长。4~5 月,当二代草莓母苗开始抽生大量匍匐茎时,用“u”形固定夹将匍匐茎伸长的偶数成苗节点固定在装好育苗基质的营养钵中,每天用微喷灌喷雾保持基质湿润,促匍匐茎苗生根,10 d(天)后用微喷灌喷施 2 次 0.3% 的复合肥。6 月上旬,待生长出大量的匍匐茎三代营养钵苗达到壮苗标准后即可移栽。壮苗标准:植株健壮,叶色绿,叶柄粗短,有 4~5 片成龄叶片,根茎粗 1.5 cm 以上,取下苗钵后白根盘成团不松散。
2.2 三代营养钵苗定植
2.2.1 起垄施基肥 采用高垄栽培,高垄栽培通风透光好,可降低草莓果实周围的湿度,果实不易感病,品质好。起垄规格:垄间距 80~90 cm,垄高 35 cm,垄顶宽 30~40 cm,沟底宽 30 cm。草莓结果期长,为防止植株早衰,要重施基肥,一般每667 m2施优质农家肥 3 000 kg、过磷酸钙 60 kg、复合肥 40 kg;中后期多次滴灌施肥,施肥要掌握“适氮,增磷、钾”的原则。
2.2.2 铺设滴管及定植 选用管径为 1.6 mm、滴孔间距 10 cm、滴孔直径 0.2 mm、滴水流量为 1.5~2.0 l·h-1的滴管,每垄铺设 2 条,间距 15 cm,拉直滴管并用“u”形铁丝固定。按照株距 40~50 cm 将草莓三代营养钵苗单行定植在滴管旁,每 667 m2定植 1 500~2 000 株;定植后浇足定根水。
3 三代营养钵苗定植后管理及定苗
移栽成活后,每隔 10 d(天)交替追施尿素和复合肥各 2 次,浓度为 0.2%~0.3%,每次每 667 m2尿素用量 1.5~2.0 kg、复合肥用量 3 kg,促进移栽后的草莓三代营养钵苗抽生大量健壮的匍匐茎。将抽生的 3~4 条匍匐茎在偶数节点形成的小苗按行距 20~25 cm、株距 15 cm 的规格,用“u”形叉压在垄上,匍匐茎小苗的弓背朝向垄沟,使其生根发叶成为生产苗,最终每 667 m2草莓苗总数量达到 7 500~10 000 株。生长期间,三代营养钵苗和生产苗之间的匍匐茎不用切离。
4 定苗后田间管理
4.1 水肥管理 生产苗展开 2 片叶后,每 667 m2追施复合肥 10~15 kg,分 2~3 次追施,促根发叶。开花结果期分次追施复合肥,每 667 m2共施80~100 kg,每隔 10~15 d(天)追施 1 次,冬季气温低时可间隔长些,每次每 667 m2 5~7 kg,开花结果期还可以叶面喷施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以提高坐果率,改善果实品质。
4.2 温、湿度管理 草莓适宜的生长温度为白天23~25 ℃,夜间保持在 5 ℃以上,当外界气温降到 0 ℃以下时,应在大棚内加盖小棚,植株上还可以覆盖地膜,如棚内温度达到 25 ℃以上则要进行通风降温。苗期土壤湿度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70%~80% 为宜,花期保持在 80%,果实采收前 2~ 3 d(天)可适当控水,提高果实品质。
4.3 带花果越冬 草莓苗经过 5 ℃以下低温和秋冬季的短日照会进入休眠期,停止生长,可采用适当提前定植、在低温来临前带花果越冬的措施增 加产量。
4.4 摘叶及疏果 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的老叶和多余匍匐茎,以改善光照和通风条件,开花前后摘除花序中弱小畸形高级次花的花果,可增加大果率,提高果实整齐度。
5 病虫害防治
5.1 病害防治 草莓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等。
5.1.1 白粉病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健壮秧苗并加强肥水管理,防止长势衰弱。避免棚内多湿和异常干燥,注意通风换气。药剂防治可以采用 50% 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1 500 倍液,或 25% 乙嘧酚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喷雾。
5.1.2 灰霉病 防止棚内高湿,避免过多施用高氮肥,控制植株过密和徒长,保持棚内通风良好。药剂防治可用 10% 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25%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从现蕾时起每隔 7 d(天)喷施 1 次,连喷 2~3 次。
5.1.3 炭疽病 育苗地进行土壤消毒,避免苗圃地多年连作,及时摘除病叶、病茎及带病残株。发病初期可用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施,连喷 3~5 次;或用 0.4% 波尔多液悬浮液全面喷洒,防止病害蔓延。定植前再次剔除发病植株,选择健壮营养钵苗进行定植。
5.2 虫害防治 草莓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线虫等。
5.2.1 红蜘蛛 高温干燥利于诱发红蜘蛛大量增殖,注意及时浇水,避免土壤干旱。及时摘除病叶和枯叶,减少虫源传播。药剂防治可用 5% 唑螨酯悬浮剂 2 000~3 000 倍液,或 25% 丁醚脲悬浮剂1 000 倍液喷雾。
5.2.2 蚜虫 及时摘除老叶,清理田间,消灭杂草。设置黄板,黄板上涂机油诱杀。药剂防治可喷施 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或 70% 啶虫脒水分散粒剂 6 000~8 000 倍液。
5.2.3 线虫 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不与容易滋生根结线虫的番茄、黄瓜、甜瓜等作物轮作,育苗时选择未携带线虫的幼苗。定植前可用 1.8% 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 2 000 倍液浇灌定植穴,然后定植覆土;或在移栽前每667 m2用10%噻唑膦颗粒剂1.5 kg 与土壤混匀施于定植穴内。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