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水稻栽培技术,超稀植栽培真的不难,看看这里学习一下

2023-11-16 9:33:42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水稻的超稀植栽培技术的措施。在我国东北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为了水稻安全生产,他们从70年代起开始探索采用早熟品种、早育苗、早插秧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经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出了名为三早栽培超稀植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呢,点进来看看,带你解开这个奥秘。
一、 超稀植栽培的技术措施
1. 透用抗寒性强的品种
2.培育壮秧
早育4.5~5.0叶的壮秧,标准是100%的秧苗带1~2个分蘖,茎部扁蒲状。主要育苗措施:
(1) 稀播。每平方米苗床播芽种100~150克,盘育苗播芽种60~70克/盘。
(2)增施磷肥。秧田适当增施磷肥,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配合适当,一般采用大棚早育秧时,每平方米宜施用纯氮及磷各60~70克,氧化钾50克,混入表层床土中作底肥.
(3)控温、控水。床内温度不宜超过25℃,床土最大持水量不宜超过60%,移栽前一周须注意控水,以提高秧苗素质。
3. 超稀植密度
一般以每平方米插11~13穴,每穴3~4苗,移栽时薄水浅插,以促进低位分蘖发根。
4. 肥水管理
由于超稀植栽插密度稀,要夺取水稻高产,只有在水稻的生长前期取得足够的穗数,培育合理的株型和良好的根系;生长后期主要是确保足够的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为实现这些目标,在施肥上以基肥为主,配合少量穗肥,这是水稻超稀植栽培施肥技术的基本方法。
(1)施足基肥,为使生育前期稳定的发挥肥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使水稻表层和深层根系都能吸收到养分,农家肥和部分化肥都要实行全层施肥,农家肥是迟效性肥料,含有机质较多,对改善稻田土壤结构,均衡供给各种养分,都有很好的作用,其施用量以每亩2方为宜。施用方法是在耕地前撒施,随着旋耕,混于全耕层。此外,一般稻田缺磷少氮,应氮磷配合施用,磷肥对促进秧苗返青、分薰有明显作用,根据分蘖期吸磷最多,分蘖随磷量增加而增加的规律,磷肥以作基肥施用效果最好。氮素作基肥,虽对增加茎数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施用氮肥促进分蘖时应注意切勿过量,以免引起稻苗徒长,形成过度繁茂,带来不良后果。根据经验,一般每亩施磷酸二铵10千克或过磷酸钙40千克加碳酸氢铵30千克,耙混全耕层。
(2) 适量追肥。为得到足够的茎数,如果基肥氮量不足,插秧后应施少量追肥,通常每亩追尿素5千克或碳铵10~15千克,到无效分蘖期是否要施保蘖肥,要根据气候条件和稻苗生长状况而定,前期气温低,发苗不好,茎数不足的田块,可酌情施用少量保蘖肥,每亩尿素2~3千克;生长正常的田块,则不宜大量施用氮肥,以防止旺长倒伏。
(3)后期补肥。按水稻生育进程,抽穗前30天左右开始幼穗分化,此时氮肥充足,枝梗和颖花数增多,穗子加大,但这时正值茎基部节间开始伸长,顾部叶片正在形成,又是地力肥效开始旺盛发挥时期。如果氮素过多,会使基部节间过度伸长,顶部叶片过度增大,影响通风透光,容易诱发病虫寄和倒伏,造成减产。所以在冷凉稻区,没有明显缺肥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施用以增加颖花数为目的的促花肥;但在较暖稻区,后期常有脱肥现象,造成颖花不足.穗子变小,可根据苗情追施适量的氮素肥料,用量为每亩3~5千克,以增加额花数,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
水分管理技术:前期以浅灌为主,以提高地温,促进分葉,一般以2~3厘米深为宜;但在寒地稻区,裁后遇着低温或大风天气时,则需要灌4~5厘米深水护苗,以利保温和减少叶片蒸腾量。深水护苗时间不宜过长,约3~4天,待苗长出一定的新根、新叶即可排水,保持浅水层,以提高水温促进分蘖早生快发;至有效分藤终止期落干烤田,以减少无效分冀的发生,促进生育中心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移。幼穗分化时建立浅水层以满足水稻幼穗发育对水分的要求,抽穗后实行间歌灌溉,保持根系活力。
二、超稀植栽培的技术路线
水稻高产栽培一般利用生育期较长的晚熟品种,因其营养体生长量较大,干物质积累较多,而且有较大的高产潜力,但在寒冷地区由于低温冷害发生频繁,往往造成产量不高不稳,这说明晚熟品种在高产与安全成熟之间存在矛盾。为了防御低温冷害,宜选用早、中熟品种种植,但在种植早熟品种时,虽稳产性强,但高产潜力有限,如何利用早、中熟品种的稳产因素,采取优化措施来增加其生长量,在冷害年也能实现安全高产,这就是超稀植栽培的技术依据。
三、 应用地区
超稀植源自于寒地稻区三早栽培技术,它对当地战胜低温,夺取水稻高产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部分暖地稻区,在一些肥沃的稻地,借鉴这一技术进行超稀植栽培,也获得高产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深受稻农的欢迎。随着研究的深入,超稀植栽培技术在一些栽培水平较高,具备一定条件的稻区将会有一定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水稻的超稀植栽培技术的措施啦,近年来这种栽培的技术有由北向南发展的趋势,所以赶紧把文章收藏起来吧,以后说不定能用上呢。好啦,今天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见。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