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又名荷兰豆,原产地中海沿岸和亚洲中部。荷兰豆是一二年生草本攀缘植物,主根发达,侧根多,分布在土较深层,根上生有很多根瘤。较耐旱不耐湿,茎圆形而中空,被有蜡质。子叶不出土,真叶为偶数羽状复叶,顶端带有卷须。叶腋间抽生总状花序,自花授粉。豆荚有硬荚和软荚两种,硬荚种果皮内壁成一层透明草质膜,常以老熟种子供食用;软荚种以嫩荚作菜用。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和面积的增加,病虫害发生越来越重,主要为白粉病、根腐病、豆秆黑潜蝇,特别是豆秆黑潜蝇,由于为害较隐蔽,广大农户认识不足,防治不当,致使产量降低,收入减少,一些地区的部分田地甚至绝收。为此,综合防治豌豆的病虫害尤为重要。
一、主要病虫害(一)白粉病
由豌豆白粉病病菌侵染引起,主要为害叶片、茎蔓和英,多始于叶片。叶面初期出现白粉状淡黄色小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粉斑,相互连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以后蔓延到茎。严重时,叶片茎部枯黄嫩茎千缩后期白粉层中散出闭囊壳,先为黄色,后为黑色的小点。豌豆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多发生在开花结英期该病的发生流行同气候及品种抗性有很大关系,昼暖夜凉,多雨露、潮湿的环境易于发病,天气干旱时,该病也会严重发生。
(二)根腐病
由豌豆腐皮镰孢侵染引起,主要为害根部或根茎部,发病植株下部叶片先黄,并向上发展,致使全株发黄枯萎,主侧根部分变黑,纵剖病根,维管束变褐色或红褐色,发病严重的其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病部皮层腐烂。造成植株矮化,叶小色淡绿,英数减少或子粒秕瘦,产量降低;重则开花后大量枯死,致使全田一片枯黄,甚至绝收。豌豆根腐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开花期染病多。该病菌为土传真菌,可经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传播蔓延,发病适温为24℃~33℃,干旱年份以及连作地块发病重。
(三)豆秆黑潜蝇
该虫为害多种豆科作物,且世代重叠。以幼虫钻蛀茎秆为害,蛀食髓部和木质部,幼虫成熟后,在茎壁上咬一羽化孔,化蛹羽化。受害植株下部叶片发黄,并向上发展,重者茎中空,叶脱落,植株因水分和养分受阻而逐渐枯死。苗期受害,因养分输送受阻,有机养料累积,刺激细胞增生,造成根茎部肿大,有的会开裂。植株矮化,而且受害植株因长势弱、伤口多,也易染上根腐病。后期受害则造成花、英、叶过早脱落,产量降低,因受害初期植株外观整体症状同根腐病相似,很多农户误认为根腐病,导致药剂使用错误,无法对症下药而错过防治适期,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四)豌豆褐斑病
主要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及荚。叶片染病呈不规则的淡紫色小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散,布满整个叶片,后病叶变黄扭曲而枯死;有的呈深褐色不规则轮纹斑,中央坏死处产生黑色小点。发病原因病菌主要在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蔓延。播种过早或遭受低温冷害,或土壤黏重、湿度过高,或偏施氮肥、植株旺长,均易发病。豌豆褐斑病防治方法。(1)最好能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并要进行种子消毒,温水浸种4―5小时,再移入55℃温水中浸5分钟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2)在田间管理上对豌豆进行适当的密植,同时增施豌豆所需要的钾肥。这一点是非常保险的举措。(3)笔者并不是很推荐药剂防治,因为农药毕竟是有危害的而且长时间使用农药会造成抗性。
二、综合防治方法(一)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细英豌豆比大英豌豆抗病。
(二)实行轮作
因豌豆根系分泌物对翌年植株根瘤活动及根系生长有影响,故其本身也忌连作。可同非豆科作物如瓜果类或禾本科粮食作物实行轮作。
(三)种子消毒
可用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托布津拌种,并密闭48~72小时后播种。
(四)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密植,避免在低湿地种植,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可定期喷施芸蔓素,提高抗病力。
(五)搞好田间卫生
及时拔除病株和被虫为害的植株以及收获后的秸秆和根茬,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和虫源。
(六)化学防治
在这里笔者再一次对各位读者说,农药一定要少用,要用到刀刃上。下面首先要先关注豌豆苗期的虫害防治,主要应以防治豆秆黑潜蝇作为防治重点,农药则可以选择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灌根或喷雾防治。再来说一下豌豆开花结英期的重点预防,这两种病是大家应该关注的根腐病和白粉病,预防根腐病可采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灌根,防治白粉病应在豌豆第1次开花或发病始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每667m2施75l药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但是如果是在豌豆的成株期混发豆秆黑潜蝇和白粉病,可喷洒1.8%齐螨素乳油(阿维菌素)2000倍液。上述药剂注意轮用与混用。
三、总结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结束了,豌豆的病虫害大家要持续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