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1013期 图文/姑苏寒山)
受《三国演义》等作品影响,很多人对东吴都不太了解,毕竟在演义中,江东仅是一个打酱油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熟读汉末三国史,就会发现,真实历史上的东吴,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非常值得探究。例如,孙策临终前,为孙权选定的托孤大臣中,有一个人专门负责辅佐孙权处理政务,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张昭。可是孙权对张昭的态度,却非常差,不仅自己曾数度羞辱张昭,还纵容麾下的其他人,甚至不懂事的孩童,让张昭下不来台。这是怎么回事呢?
名将甘宁原本是益州人士,后来又到了黄祖麾下效力,并为黄祖射杀了江东名将凌操,与江东结下了仇怨。可是不久之后,他又离开黄祖,投奔了江东,并得到了孙权的重用。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甘宁到了江东之后,很快就献计征讨黄祖。因为孙坚和凌操的仇恨,孙权的确非常想尽早解决掉黄祖。但是战争并不是想发动就发动,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张昭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大军出征,后方很可能出现***。
按理说,甘宁是新降之人,张昭却是江东元老,又是托孤重臣之一,甘宁需要让步才是。可是甘宁却根本不在乎这些,直接斥责张昭无能怯懦,说如果大军出征后,后方出现***,就是张昭失职。这种情况下,孙权就算同意甘宁的说法,也该做做样子,安抚一下张昭才符合常理。可是孙权却选择了纵容甘宁——“权举酒属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主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
后来,赤壁之战前,曹操下诏书令孙权投降,张昭代表一众文臣,劝说孙权投降,两人之间的矛盾再度加剧,孙权本人曾数在朝堂或酒宴上,让张昭下不来台,言辞也一次比一次直白,甚至在称帝并大会百官之时,对张昭道,如果听从了你的建议,我哪里还会有今天,怕不是早就沿街乞讨了,再度当众落了张昭的面子。
而且孙权不仅自己羞辱张昭,并纵容自己的心腹爱将不将张昭放在眼里。就连小小的稚子,都可以在他面前,让张昭下不来台。《三国志·诸葛恪传》中记载,诸葛恪年少的时候,参与宴会,孙权见他机灵,便让他给大家斟酒。这个时候,张昭已经年迈,不再饮酒,于是选择了拒绝,并说诸葛恪强行逼自己喝酒是不敬老。孙权却没有体谅张昭,反而让诸葛恪找个理由对张昭劝酒。
诸葛恪不假思索的说,先贤吕太公,九旬高龄还在前线战斗,现在您没有那么老,主公就因担忧您的安全,让您留在后方,聚会时又把您的席位摆在前面,表达对您的尊敬,暗示张昭无功受禄,迫使张昭饮下了那杯酒。这么令人寒心的话,孙权不仅一点都没有补救,或安抚张昭,还夸诸葛恪机灵,从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孙权与张昭之间,一直有着不小的矛盾,而且在张昭第一次劝孙权降敌之前,孙权就曾让张昭下不来台,后来更是变本加厉,一个权臣做到张昭这个地步,实在可悲。结合《三国志·吴书》中其他人的传记,孙权应该是一个非常爱才、惜才、敬才的人,他为什么独独对张昭这般不敬,甚至故意羞辱呢?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