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位朋友推送给我的短片,说实话我是被短片的名字吸引的。《驯兔记》,很奇怪的名字,看了之后才知道是童话大王郑渊洁老师的作品改编的影片,
相信很多80后的小伙伴对郑渊洁这个大名应该是如雷贯耳,对他的作品《皮皮鲁和鲁西西》也应该不陌生。我记得这部作品是我曾经的童年读物,虽然有不少情节已经记得不是很深了,但是,在小时候只觉得很好看,想成为皮皮鲁这样的孩子。少年时却又不想成为他这样的孩子,现在回头一看,又想成为他这样的孩子。
说到这里想到了佛家所说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人生经历过的不同的认知的呈现,同样一朵花,有的人看到的是鲜艳美丽,摘一朵戴头发和插入花瓶中;有的人看到的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感叹世事无常与人生苦短;有的人看到的是花开花谢,缘起缘灭,世间事皆是因缘和合罢了。花还是那朵花,在不同人生境界的人的眼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相”。
皮皮鲁刚进入小学,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其实孩子们大多是有很强的探索心与好奇心的,
都是一只只未被驯化的“兔子”,而皮皮鲁表现的更与众不同,活泼调皮且不听老师的“话”。
简单听话照着做,是班主任老师与家长眼中共同的要求,很多孩子在这个要求的教育或熏陶下,在榜样的光环下和动员大会的动员下,纷纷缴械投降,变成了乖巧的兔子,被驯化成功。
皮皮鲁成了全班上唯一一个没有变成兔子的人。
短片开头就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话:
老师问:如果一个球掉到坑里,同学们应该怎么做?
同学:用网子。
同学:把水倒进坑里,让球漂浮起来。
皮皮鲁:老师,这个坑有多少深?
老师:很深
皮皮鲁:那就让我爸爸再买一个,如果是个很深的坑,我们这样大的孩子自己去捡会不会不安全,要是发生意外怎么办?
……
老师:你这是故意胡搅蛮缠,老师会不对吗?反而你是对的吗!
皮皮鲁:谁正确谁对!
同学: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能跟老师顶嘴。
话一说完,这名同学就突然变成了兔子,接着一个个同学皆陆续被驯化成了兔子。
老师的话就代表正确的?未必,就算是正确的,也需要解答孩子内心的疑惑,而不是用老师的光环和权威来征服孩子。师道是什么?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解说的很有见地:授业解惑也。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天真无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性。好奇心是什么?是一种强大的欲望与推动力。一旦被看似“正常”的不正常的思维所驯化,进入墨守成规的教育,那好奇心就容易被扼杀,未来都变成流水线上驯化出来的“兔子”。
创造力就很少了,而***的世界里,最珍贵的是什么?慈悲心与创造力,看看身边的人就知道了,那些人有创造力的人,他们基本都是处在20%的人群中。当然,也不是说墨守成规就一定完全不好,基少没破坏性,也没有建设性,平庸而已。想优秀就要不走寻常路,就是要见路不走。
这是个什么世界?是个你看别人是疯子,别人看你是傻子的世界。当不正常成为一种正常,那世界里的正常人反而成为了异类!放眼自然界,牛羊总成群结队而行,而猛兽却总是独行的。强势还是弱势,一目了然,但在人类的世界里,置身于红尘的场里,大多数人就迷糊了。
影片中,传达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同学说: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说的怎么不正确呢!
这就是权威=标准=正确的意思,市场营销推广、广告、形形式式的场合里,这种简单的控心术处处在被应用,也确实说服了很多人。
但是,我建议不要轻信,因为权威不等于标准,我个人认为是:标准>权威。
回归影片,在学校、老师、家长三方面攻击下,皮皮鲁只得伪装成兔子去面对,但他很不开心。
当他遇到了老师生病的女儿时,他的悲怜之心被激起,并向女孩保证:每天都让女孩的妈妈给她讲故事。
皮皮鲁为了承诺主动戴上了兔子面具,这跟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主动戴上金箍咒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呢?在责任与承诺面前,在慈悲心与良知面前,我们是不是更愿意选择主动为自己戴上枷锁呢?
在皮皮鲁遇到了郑渊洁老师扮演的熊猫人时,他告诉了皮皮鲁一句话: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个童话。
郑渊洁老师的这句话里蕴含了很多的意思,值得反复咀嚼思考。
皮皮鲁回家一觉睡醒后,望着在墙上的很多面镜子里的自己,这是什么意思呢?借用佛学的一个术语:观照自己。
此时皮皮鲁经历了三个阶段,与其说这是皮皮鲁经历的三个境界,还不如说是郑渊洁老师要让人知道的三个认知境界。与《天道》里丁元英所说的得救之道是不是也有相似之处呢?
这个童话故事真的非常深刻,而这一切皆源自于自我认知的境界。对孩子、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都是值得思考的。
郑渊洁老师这个童话故事的背后,我个人认为有三种意思值得思考的:
一、是鼓励孩子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认为是正确的,即使对方是权威也要敢于挑战,这是一种自信,也是悍卫自己的勇气。这不仅仅是对孩子,其实对成年人更重要。
二、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要把他们引导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
三、简单听话照做,孩子什么都不懂,听话就行了。值得反思。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要从“认知”二字开始……
对“人生三境界、相、观照”这些术语不太理解的小伙伴们,欢迎关注“坐井观天象9”,进行评论或私信交流,当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欢迎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