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关老镇改造公布了两个图片,原先苏州新闻稿的图片之中筹建的浒关钞关在河西(国家旅游局外事办的寺桥弄的位置),现在公布的所谓大码头规划在河东。请问:历史上浒关钞关的位置在哪个位置?(河东,还是河西?河西的张家桥支流至四河口,应该是不需要经过钞关的船只通过!)还有北津桥北移至苏钢厂位置,还要改名浒通桥,那么北津桥在哪里???很担心百姓不高兴而扔鸡蛋啊,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过落成的北津桥视察。浒关老镇元素要永久保留,一些地方还要立碑做介绍,让游客一步一景已经了解2000年历史古镇,比如钞关和浒关的历史、吴县人民政府遗址(吴县人民法庭)、龙华寺、三个桥的位置变迁等等,都要让游客和子孙后代有一种历史穿越和户籍认同感!
高新区便民服务员
网友,您好!据了解,历史上钞关的位置在经开区,在河西。北津桥为危桥,需拆除在其北面建一新桥。暂命名为通浒桥。同时,桥梁的命名为上级交通局统一制定。【浒墅关镇】
从明景泰元年(1450)始设“钞关”到有记载的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年),短短的376年有关官359名。浒墅钞关,以史为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1.方鹏:他是明代第40任榷关官,字其大,进士出身,以户部员外郎“榷关浒墅”。那时候,朝廷收足了税供嘉靖皇帝喊道士打醮拜谶,浒墅关的百姓苦得非凡,没有什么人去读书。方鹏“创义塾,教里人”,还建书院祀宋朝范文正公,鼓励读书。中了秀才的读书人因为穷,从来不去省里应乡试考举人,他又助他们每人四两银子,劝他们不要耽误了前程。明朝时候还有一些让百姓称颂的好关官,明代《关志》始纂者陈大咸、董子策、董汉儒,后两位是浒墅到枫桥运河“董公堤”的创建人和修缮者。
2.清朝的二百多名关官中有六人卒于任期。第26任主事徐大用(满州正红旗)于康熙十年因“议事不谐”自杀。第19任副榷刘洪誉因革除关卡弊端而“卒于任上”;第53任主事图尔亲(镶红旗)因“课额亏而焦心致疾”逝于任上;第72任主事苏尔禅(正白旗)、第87任主事图拉、第98任四德和第110任和明。现今"文昌古阁"留下四德手书匾额。文昌阁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4年)。当时为全国著名道院—太微律院。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登阁眺望运河风光,赞为“昌阁风桅”。明王稚登《夜过浒市》诗中写道:“东归夜指阖闾城,月出津亭听鼓文昌阁声。”这鼓声就来自文昌阁。太平军占领苏州时,又成为太平军扼守苏州的北大营。(目前的文昌阁道观门票依旧3元。其占地面积、景致和历史文化底蕴,远超2007-2009年重建的吴江震泽文昌阁)。3.拓宽大运河在张公桥(崇福桥)某拆迁户中发现同治八年二月的《奉宪勒碑永禁》碑。表明太平天国失败满清恢复统治后,知道不能再继续肆意盘剥,必须放宽税收政策,于是在浒墅关的关卡前竖立了这块永禁碑。民国20年(1931)为吴县第一区区署所在地,面积110平方公里。民国23年(1934)与第四区(望亭)合并,为四区区署所在地。1949年4月为吴县县政府所在地(办公地)。创建于1943年“私立成城初级职业中学”,即今天吴县中学前身。学校搬出古镇,实乃校友与古镇的感慨和遗憾啊!
既然“拓宽大运河在张公桥(崇福桥)某拆迁户中发现同治八年二月的《奉宪勒碑永禁》碑。。。。。。于是在浒墅关的关卡前竖立了这块永禁碑”,说明京杭大运河八大钞关之一的浒墅(钞关),很可能在河西;具体要查《关志》,以免贻笑大方。另外,北津桥有800多年历史,几经改建扩建
历史,见证了千年古镇变迁沧桑。真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改名字的。据史载:明弘治年间户部主事刘焕在浒墅关当政,周孝侯庙旁有古桥一石刻上书“普思,宋庆元三年”“乃图重建”明弘治九年(1596)动工12月建成,桥长40米,宽7.7米、高7米,名“北新桥”,又名北津桥。乾隆四十二年(1778)又改建,石拱桥有台阶五十多级。1969年大运河浒关段河道疏浚拓宽,石拱桥拆除,改曲拱水泥桥。1992年四级航道大运河浒关段河底40米河面60米拓宽,再拆除,1995年北津桥竣工。(这个桥的质量远胜于312国道高架,桥面修正一下扔可以用)。
千年古镇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被蚕食了。
楼主可以反馈到国务院大督查,在论坛上吐槽,上面没人会知道
2018-8-26 10: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