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鸭疫里默氏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二、血清型:
1、 已经报道25个血清型。
2、 国内流行的血清型有 1、2、3、4、5、7、8、10、11、13 和14 型和其他未知血清型,其中优势血清型为 1 型和 2 型。
3、 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
三、流性特点:
1、 多发于15~35日龄雏鸭。
2、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节尤甚。
3、 常在某些疾病后期继发感染(如:花肝病、坦布苏、副粘、流感等)。
4、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湿度过低或过高,卫生条件差等均易造成本病的发生。
四、临诊特征:
体温升高、食料减少、软脚、缩颈、拉白色稀粪,个别有头颈震颤、前仰后翻等神经症状。
五、病理变化:
1、 三炎: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心脏、肝脏、气囊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
2、 出血:脑膜充血、出血。
六、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场地、水源清洁卫生、环境通风干燥。
2、药物控制:首先要考虑成本问题;其次是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难以达到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同时使用药物控制需要注意食品安全的问题。
3、疫苗防控是最理想的预防措施,但需要认清本地血清型和疫苗血清型是否一致。
4、鹅对所有浆膜炎疫苗具有副反应,鹅使用疫苗的时候需要用小群做预试验验证。
综上,建议采取疫苗控制大群整体抗体水平,即使发病用药业可控制伤亡(用药前需提前做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