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前两天河南气温已经逐渐升高,甚至有了点初夏的感觉,中午出门很多人都开始穿短袖了。但谁想,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假象。昨天晚上大概十点多钟,外面突然刮起了大风,不一会儿,就听到了稀疏的雨点敲打在玻璃上的声音,而楼下的花花草草,想必免不了绿肥红瘦了。
今早雨已经停了,也没有谁去在意前一天晚上的天气,然而上网后大家才发现,原来昨晚不仅仅是狂风骤雨那么简单。从网友发布的一张图片可以看到,绿色的植物下面密密麻麻的堆积了一层白色颗粒状的东西,一时间愣是没让人瞧出来是啥。看完描述才知道是河南部分地区昨夜下起了冰雹,把小麦统统砸倒在地了!
冰雹下得人心惶惶的,一大清早,村里的农民都急忙赶到地头,查看自家麦田是否遭了殃,结果真是令他们无奈至极:麦地里一片狼藉,本来饱满的麦穗散落一地,麦秆儿东倒西歪,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庄稼眼看只要一个月就能收获,现在算是彻底毁了!而就在昨晚,河南省气象台竟连发了129条天气预警!今早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新乡等地区就身体力行地验证了24日22时0分发布的冰雹橙色预警。
没种过地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天灾带来的绝望。在河南,农民一年种两季粮食,主要是小麦和玉米。小麦生长周期尤其长,从播种到收获,中间花费农民心血无数。灌溉施肥自不必说,还要经常打农药,以保证小麦健康成长。虽然辛苦,但至少可以人为地规避一些生产风险。农民最怕的就是天灾,作为不可抗力,它们往往来势凶猛,防不胜防。就像昨晚的冰雹一样,农民辛辛苦苦大半年,各种悉心呵护,眼看着小麦长势喜人,想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的时候,一场冰雹,啥都完了。
农民失了心血不说,经济损失才是最重要的。从耕地、选种、购买饲料,再加上浇地、打农药、收割的钱,一亩地的成本少说也有600块钱。现在一亩地的产量通常在800到1000斤之间,按照每斤1.1的价格,每亩地大概可以卖880到1100元左右。除去成本,农民的收益在每亩地280元到510元之间,真是少得可怜。而且现在人均耕地面积大大缩减,庄稼带来的利润就更少了。可现在,一场冰雹就让农民的所有付出付之东流了。试想这种灾害如果发生在食不果腹的贫穷年代,老百姓该怎么度过这艰难的一年呢?
其实河南的粮食产量,不光关系到一省人口的温饱,更关系到全国上下,千家万户。我们中国有一句至理名言,叫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不管放到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管用。如果一个国家人民连肚子都填不饱,那人们满脑子只会想一件事,那就是吃。什么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吃饱了,不愁下顿了,心里才会踏实,人们才会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上升到国家层面,也是这个道理,只有粮食安全有了保障,社会才能稳步向前发展。
正因如此,粮食的生产、储备和安全一直被国家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其中粮食安全更是被视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河南作为粮食大省,素有中原粮仓的美称。粮食总产量占到全国的近十分之一,而小麦总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还多,这是河南省的明显优势,也是河南人的骄傲。
这张王牌是不是吹出来的接下来的这组数据可以证明:2016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1.54亿亩,产量5946.6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小麦种植面积为8198.49万亩,产量3466万吨,居全国第一。2017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96.64亿斤,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特别是以小麦为主的夏粮总产量及亩产均创历史新高,对全国夏粮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9。6%。
但这些成绩只能代表以前,经过强降雨和冰雹的摧残,河南省今年的夏粮产量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呢?从目前来看还很难估计,但损失肯定是不可避免了。事实上,不光是近日的冰雹天气,作为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中原粮仓,河南省要经常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
拿去年来说,由于三月下旬河南气温较高,造成小麦生长过快。谁知4月份受到了两股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了大风、降温的现象,有些地去气温甚至骤降到0度以下,这对正处于抽穗期的小麦影响巨大,故而出现了受冻卷曲、麦穗呈透明状甚至不抽穗的现象,农民欲哭无泪。这次冻灾造成了24.8公顷的农作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13.7亿元,是过去五年内低温冷冻灾害最严重的一年。
可以说,每年的四月和五月,对河南省的小麦来说,就是一次历劫。河南是全国冰雹灾害发生最频繁的省份之一。虽然冰雹天气主要集中在秋季,对玉米的成长危害极大,但春天出现冰雹天气的概率也很高,已经成为河南省近年来局部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冰雹说来就来,难以预测,一旦给庄稼造成损失,就是不可补救的,十分令人头疼。而这次遭遇冰雹的河南局部地区,如洛阳栾川、孟津等地,小麦减产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