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农人—魏发展
农产品滞销问题是最近3年出现的一个热词,每年各大新闻或媒体都会有区域滞销的报道,很多时候媒体报道之后当地是解决了部分滞销问题,但是这样的操作永远不能解决根本,来年还是会滞销,总不能年年滞销年年报道年年通过媒体等渠道解决吧。
农产品滞销不单单是种植的问题或者是调控的问题,他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包含了市场经济,供给侧改革,生态链等各个环节。但是体现在最直接的从业人员之中,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生产结构不合理 产业扶贫不精准
生产结构上的不合理很多是归结于盲目跟风,供过于求。前几年很多乡镇都在搞一村一品工程,这个短期内是有收益的,并且还比较明显。但是农产品尤其是经济性农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般3~5年,这样就导致了3~5年后集中上市大面积供货的局面,加上盲目上马和农业技术缺乏,市场反映不好,滞销就这样发生了。
产业扶贫是近几年的热词了吧,想必大家都知道产业扶贫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产业扶贫怎么解读是很容易出现偏差的。大多数的时候,政策解读人员并没有很好很认真的去调研产业扶贫在当地应该怎么做,而是什么值钱种什么,什么快销种什么,兄弟省份有效益我们原封不动挪过来,所以产业做大做强就变成了“面积大”这一个考量因素了。
前段时间的花椒苗、核桃苗等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你有千亩花椒园,我就打造万亩有机花椒园,我在面积上和噱头上压倒你,至于后续是否会滞销等有没有论证不得而知。
这就好比一个人过生日,爸妈给准备了生日蛋糕,七大姑八大姨也准备了生日蛋糕,亲朋好也准备了生日蛋糕,大家都不约而同并且没有经过调研都准备了生日蛋糕,那么寿星的生日聚会上,这么多的蛋糕不尴尬吗?
产业扶贫在很大程度上是看数据,看经济数据。那种植什么经济数据来源最快呢?当然是经济型作物了,下面有收益,上面有数据,表面看起来一片欢声笑语,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扶贫布局,盲目跟随最终的结果是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最终被滞销现象所打败,沦为空话。
二、技术操作不规范 从业人员认知不高
规范化操作和先进技术支撑不到位,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构成还是以在农村的50-60-70后为代表,在种植方面很多时候对于新兴技术和品种掌握力度不够,仍然沿袭着较为古老的方式。80后的新兴主力军在农业方面非常稀缺,大部分在城市或工厂工作。
50-60干不动,70正在干,80后很少干,农业种植正面临着用工荒的局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的普及没有专业技术的传播,在经济作物方面口口相传是最基本的,因此涌现出一部分土专家,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土专家成为职业农民,但是职业农民的数量远远弥补不了农业大国的空缺。
农业种植在缺乏技术和培训的时候,大多数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我行我素方式作业,悟性高的或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会有质量好的农产品走向市场,相反则有些农户根本销售不了。
经济市场的选择性是不以产量多寡定论的,而是以产量、质量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没有一定的市场分析数据做支撑盲目上马的项目成功的几率会很低。目前国内市场的产品选择性太广,单品重合度很高,没有良好的质量保证很难在市场立足。农户的理解大部分还停留在“便宜就是真理”的阶段上,一部分很少花功夫提高产品质量,并且当地的民风民俗也是导致经销商无法购销的主要原因。
专业人员稀缺导致供应链以及信息流不对称,农户一直在交易链的底端并且还要被迫接受各种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品质。
三、误读政策文件 机会投资者涌现
每年都会有农业政策的文件出台,目的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合理布局,推动农业更新等。但是很多媒体或单位在叫嚣着“农业机会”来了,投资热点来了,很多人一头扎进农业里面,真正获利的能有几个,农业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其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频出执行不够,并且以当地政府指导为主忽视了经济市场的调控法则。
任何一个产业,需要做成产业化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最佳时机,但是这些对农业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不管你怎么宣扬怎么讨论,农业该做的还是要做的,没办法啊!农业不做了就没什么可吃的了,农业不需要的是无休止的炒作或者论证,需要的是踏实的行之有效的和专业性的指引。
农业不需要机会或高瞻远瞩夸夸其谈,农业需要留给有情怀的人来做!农业的滞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急功近利,盲目的种植和扩大规模,破坏了农业自有的平衡法则,让农业陷入一种数据比赛的恶性循环之中;政策文件的出台造就了一部分“政策者”他研究了政策,套用了公式,掠夺了本身属于农民的福利,让种田的人无机会可言。
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等的大批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挤走了传统农业的生存空间和合理布局,因为传统农业没有经济效益,传统农业没有经济数据。专家不厌其烦地论证着传统农业不如观光旅游农业等,更是不厌其烦地举证着特色小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
无疑,新时代的新农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收入群体的眼球和欲望,但是新型农业带来的是传统农业的逐渐萎缩。大家都在搞旅游搞收入,但是,吃饭生存这个大事谁来买单!
各种模式的大规模推广等,使得经济作物作为考量的最基本因素,各地如火如荼的大面积投资和复制,就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随后要费很大力气来倡导供给侧改革等。
国家倡导供给侧结构改革,目的是为了解决部分供销问题,使得产业结构合理化、清晰化以达到创新创业的目的。但,目前的现状是照搬的多,创新的少,各个区域都在问经济要效益的时候谁能顾得上长远的布局呢?
农业需要的是沉淀,不是三分钟的一腔热情和千万的资金投入,农业更需要的是在市场经济杠杆作用下的宏观调控而不是更多的政府政策介入,虚拟的经济数据没有强大的农业做基础能支撑多久?否则最后只能是更多的农业从业者买单。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为什么滞销?单单是因为种植不达标品质不过关吗?!
痴农人—魏发展
注: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冒犯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