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八大原则(质量管理八大原则)
iso9001的八大原则
一、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内容:
原则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原则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原则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
原则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原则5.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和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
原则6.持续改进: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原则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原则8.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iso八大原则形成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二、iso八大原则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一个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总体原则,这些原则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体现。其应用可分为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就质量保证来说,主要目的是取得足够的信任以表明组织能够满足客户对质量的要求。
因而所开展的活动主要涉及:测定顾客的质量要求、设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最终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和管理两个层面。
质量管理则要考虑,作为一个组织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组织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效率和效益,当然离不开顾客,离不开质量。因而,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要开展的活动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要远胜于质量保证所需开展的活动。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的基本要求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单纯依靠检验只不过是从生产的产品中挑出合格的产品。这就不可能以最佳成本持续稳定地生产合格品。
一个组织所建立和实施的质量体系,应能满足组织规定的质量目标。确保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无论是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还是服务,所有的控制应针对减少、消除不合格,尤其是预防不合格。这是iso9001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地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控制所有过程的质量。
iso9001标准是建立在“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的。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组织内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的,这是iso9001关于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当一个组织为了实施质量体系而进行质量体系策划时,首要的是结合本组织的具体情况确定应有哪些过程,然后分析每一个过程需要开展的质量活动,确定应采取的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方法。
二、控制过程的出发点是预防不合格。
在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从最初的识别市场需求到最终满足要求的所有过程的控制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例如:
---控制市场调研和营销的质量,在准确地确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防止盲目开发而造成不适合市场需要而滞销,浪费人力、物力。---控制设计过程的质量。通过开展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等活动,确保设计输出满足输入要求,确保产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防止因设计质量问题,造成产品质量先天性的不合格和缺陷,或者给以后的过程造成损失。
---控制采购的质量。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并控制其供货质量,确保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协作件等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防止使用不合格外购产品而影响成品质量。
---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确定并执行适宜的生产方法,使用适宜的设备,保持设备正常工作能力和所需的工作环境,控制影响质量的参数和人员技能,确保制造符合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防止不合格品的生产。
---控制检验和试验。按质量计划和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防止不合格的外购产品投入生产,防止将不合格的工序产品转入下道工序,防止将不合格的成品交付给顾客。
---控制搬运、储存、包装、防护和交付。在所有这些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产品,防止损坏和变质。
---控制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的质量,确保使用合格的检测手段进行检验和试验,确保检验和试验结果的有效性,防止因检测手段不合格造成对产品质量不正确的判定。
---控制文件和资料,确保所有的场所使用的文件和资料都是现行有效的,防止使用过时或作废的文件,造成产品或质量体系要素的不合格。
---纠正和预防措施。当发生不合格(包括产品的或质量体系的)或顾客投诉时,即应查明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再发生。还应通过各种质量信息的分析,主动地发现潜在的问题,防止问题的出现,从而改进产品的质量。
---全员培训,对所有从事对质量有影响的工作人员都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防止因知识或技能的不足,造成产品或质量体系的不合格。
三、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
质量管理是在整个质量体系中运作的,所以实施质量管理必须建立质量体系。iso9001认为,质量体系是有影响的系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检查性。要求一个组织所建立的质量体系应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典型质量体系文件的构成分为三个层次,即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和其它质量文件。质量手册是按组织规定的质量方针和适用的iso9001标准描述质量体系的文件。质量手册可以包括质量体系程序,也可以指出质量体系程序在何处进行规定。质量体系程序是为了控制每个过程质量,对如何进行各项质量活动规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是有关职能部门使用的文件。其它质量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是工作者使用的更加详细的作业文件。对质量体系文件内容的基本要求是:该做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做的结果要有记录,即写所需,做所写,记所做的九字真言。
四、持续的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一个重要的质量体系要素,gb/t19001标准规定,当实施质量体系时,组织的管理者应确保其质量体系能够推动和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质量改进包括产品质量改进和工作质量改进。争取使顾客满意和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各级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没有质量改进的质量体系只能维持质量。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质量改进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
五、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应满足顾客和组织内部双方的需要和利益。
即对顾客而言,需要组织能具备交付期望的质量,并能持续保持该质量的能力;对组织而言,在经营上以适宜的成本,达到并保持所期望的质量。即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又保护组织的利益。
六、定期评价质量体系。
其目的是确保各项质量活动的实施及其结果符合计划安排,确保质量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时,必须对每一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a、过程是否被确定?过程程序是否恰当地形成文件?
b、过程是否被充分展开并按文件要求贯彻实施?
c、在提供预期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七、搞好质量管理关键在领导。——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方面应做好下面五件事:
a、确定质量方针。由负有执行职责的管理者规定质量方针,包括质量目标和对质量的承诺。
b、确定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c、配备资源。包括财力、物力(其中包括人力)。
d、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负责质量体系。
e、负责管理评审。达到确保质量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回顾历史,iso9001标准起源于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展望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更有待于iso9001标准的指导。成熟的iso9001系列标准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认证服务:iso9001:2015版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经在准备iso9001: 2015 – 新版主要的修订工作(之前在2015年进行了细微的修订)。iso工作组预计会在2015年第四季度发布最终版本。
改版的结构、术语以及定义都不会产生变化,仍然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组织背景、领导、规划、技术支持、操作、绩效评价及改进等十部份内容。
除了一些常规的措辞变化,需要使用的文本中不包含“预防措施”的具体要求。因为任何整体的管理体系都是将预防不符合作为首要目标的工具,“预防措施”可能未被包含在iso 9001最终修订的版本中。
包括组织确定需要解决的风险,以确保其管理体系可以实现预期成果,防止或减少意外的影响,达到持续改进的具体要求。每个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定义与其明确规定的相关风险;所以iso 9001的修订版可能与产品或者服务的符合程度和客户满意度有关。
改版的结构、术语以及定义都不会产生变化,仍然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组织背景、领导、规划、技术支持、操作、绩效评价及改进等十部份内容。
显然在现标准修订阶段,没有一个机构可以肯定iso 9001最终版会包括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容。直到2014年年底最终草案的发布之前,也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切实预测标准的要求、作为内部流程或程序修改的详细计划、或者iso 9001认证过渡期的安排。
iso9000标准的背景
iso 9000的横空出世为各类组织建立起了一个共同得以讨论“质量”的平台和语言,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给予了一个能够系统评价、持续改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和工具,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贸易,提升了企业持续成功的能力。
iso 9000系列标准也为其他的管理体系,包括环境、安全和健康,信息安全和能源管理等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其核心标准iso 9001在诸多特定行业(如:汽车、航空、医疗器械等)的深入应用,不论是从深度、广度而言,其影响力都在与日俱增。
iso9001:2015版标准的改版历程
为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引领使用者运用最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及工具,自1987年iso 9000正式诞生以来,标准已历经了三次正式的改版:
第一的改版发生在1994年。它沿用了质量保证的概念,传统制造业烙印仍较明显;
第二次改版是在2000年。不论是从理念、结构还是内涵,这都是一次重大的变化,标准引入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过程方法”等基本理念,从系统的角度实现了从质量保证到质量管理的升华,也淡化了原有的制造业的痕迹,具备了更强的适用性;
2008年进行了第三次改版,形成了标准的第四个也就是现行有效的版本,这次改版被定义为一次“编辑性修改”,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iso9001:2015版标准是现在正在进行着的,是第四次改版,现在的版本状态为dis(国际标准草案),正式的新版标准计划将于2015年9月发布。本次标准的变化幅度相当之大,特别是在结构、视野、兼容性、适用及易用性方面,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最新的管理理念/要求(如:风险管理、知识管理等)。标准的编写者(iso/tc 176)寄希望此次改版能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提供一个稳定的核心标准。
iso9001:2015版标准dis稿之结构变化
新版标准将依照iso/iec 导则第1部分(iso/iec directives, part 1, consolidated iso supplement — procedures specific to iso)附则sl附录2给出的顶层结构、核心要求、术语/定义展开。
一个大的趋势是,遵照iso/iec导则的要求,所有(mss管理体系标准)应原则上使用这一统一的结构、通用的文本和术语,以便其易于使用和相互兼容。
iso9001:2015版标准dis稿之组织的环境
呼应iso/iec 导则(iso/iec directives, part 1)的框架性要求,新版iso 9001标准在第4章中增加了对组织及其所处环境(context)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环境指的是组织的经营环境/背景,它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视角:外部环境指的是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方面的考虑,无论是国际、国家、地区或本地的;而内部环境,则涉及组织的组织价值观、文化、绩效等关注。
组织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之中,基于对所处环境的综合考虑,高度不同、视野不同,质量管理体系不再是闭门造车、井中望月,基于你所处的位置、环境及战略方向所做出的决策也将能更有利于引领组织实现持续成功。
2000版标准更加强调了顾客满意及监视和测量的重要性,促进了质量管理原则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满足了使用者对标准应更通俗易懂的要求,加强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和指南标准的一致性。2000版标准反映了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变革”和“创新”这一21世纪企业经营的主题。
iso9001:2008-2008版iso9000
第32届iso/tc176/sc2全会于2007年6月11日至15日在芬兰赫尔辛基会展中心举行,4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12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会议开幕会上,sc2主席john davies博士正式宣布我国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所田武为sc2联合秘书,并将在主席的指导下,与sc2秘书(来自bsi的charles corrie先生)密切合作,共同工作。
本次会议决定,自2007年6月第32届sc2会议后,新版iso9001标准将进入dis阶段。2008年5月进入fdis 阶段,计划2008年10月正式发布iso9001:2008标准。
2008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国际标准已于2008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中国国家标准gb/t 19001-2008已经发布并于2009年3月1日实施。修订后的国家标准不仅对原文变化部分做出了修改,同时结合我国采用gb/t 19000族标准的实践,对很多地方做了修正,更清晰、明确地表达标准的要求。
iso9000在中国的发展:
质量认证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如此之快,其内因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作用,外因则是全球商战质量竞争的加剧,以及世界经济格局中区域性竞争的激化。认证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质量认证制度不可能得到实行。这是由于:
其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企业之间必然产生信任与否的问题,如何取得买方的信任?早期的办法是第二方进行审核。西方国家的大采购商要想发出订单,先要派出质量保证人员评价卖方的质量体系。这种出之于第二方审核的需要,促进了第三方认证的产生与发展。
其二,政府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必然要对市场行为加以干预,要强调对某种市场秩序加以规范。计划经济调控的是企业,直接干预企业就可达到目的;而市场调控的是市场行为,生产与否是企业自己的事。但是其产品有没有标志或能否在市场上流通,必须要经受市场的考验。这就要求有一个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权威机构作出公正的评价,即市场的运作需要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评估方式。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化、规范化,质量认证应需而生,并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质量认证使企业管理行为由“人治”实现了向“法治”的转变。因为按照iso9001要求,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以及所有负有质量责任的员工,都有严格的程序文件来规范其在各项质量活动中的行为,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实现从厂长(经理)直至每个员工行为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haccp原则
上述元素已经进行了许多科学家的批判性评论沿着食物链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所有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并确定有足够的控制在每在食品链的一步,这意味着食品链中的上游和下游组织之间的沟通。沟通与客户及供应商确定的危害及控制措施将有助于澄清与客户和供应商的要求。
在食品链中组织的角色和地位的识别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的互动沟通,以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系统的最有效成立的,更新和经营范围内的结构化系统和纳入的整体经营管理活动的组织,这提供了最大利益的组织和有关方面has been对齐与iso 22000 iso 9个万和之一在为了提高这两个标准的相容性。
iso 22000可以独立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或集成与现有管理体系的要求。
iso 22000整合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步骤由食品法典委员会开发的原则。通过的可审计的要求,它结合了haccp计划与前提方案,危害分析是一个有效的关键进行危害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协助组织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措施组合所需要的知识。iso 22000要求的所有危害进行合理预计将出现在食品链中,包括危害可能与所使用的工艺和设备的类型,识别和评估,因此,它提供的方法来确定和记录为什么某些确定的危害需要控制一个特定的组织,为什么别人不用。
在危害分析,组织确定的战略使用,以确保危险控制计划相结合的前提和haccp计划。
iso正在开发更多的相关的iso 22000标准,这些标准将被称为iso 22000系列标准在现阶段,下列标准iso 22000系列标准:
iso 22000 -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食品链中任何组织的要求。
iso 22001 - iso 9001:2000的应用指南食品和饮料业(代替:iso 15161:2001)。
iso / ts 22002 - 食品安全 - 第1部分:食品制造业的前提方案
iso ts 22003 -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的机构。
iso ts 22004 -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iso 22000:2005的应用指南。
iso 22005 - 在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 - 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通用原则和基本要求。
iso 22006 - 质量管理体系 - iso9001:2000认证的作物生产上的应用指南。
也可用于iso 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fssc)计划fs22000,fs22000是一个全球食品安全倡议( gfsi )批准的计划
与iso 9001相比,该标准是一个更比一个原理为基础的程序指引导向1。除了这个,iso 22000是哪一个可以被紧密注册成立的任何类型的加工食品营销的产业,具体的风险管理系统,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的两个“标准”的异同可以发现
上海顺茂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1381487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