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斤小麦换一瓶矿泉水的年代,为何农民的东西一直这么“贱”?
2023-10-20 5:56:36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人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美好了,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1年,60年代初的第一批农民工,在城市也有30多年了,现在在城市里的主力农民多是80后和90后,而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正在面临着被社会,被劳动力市场取代。辛苦30载虽然在城里盖了无数的高楼大厦,修了无数的柏油马路,但是我们却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老来还是要背着铺盖卷还乡了。而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原因我总结了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农民工起点比城里人低像我这一代人离开家乡去往城里打工,本来是一无所知的,当年那个年代根本没有地方可能赚钱,而且很多地方限制你,不让你进。最初我能做的是建筑工地的小工,后来渐渐熟悉工作后开始做大工了,工资整体来说提高了不少,但是只能依靠出卖体力来换取一日三餐和家庭开支。相比城里人我没有文化知识,也不是我不想读书,只是那个年代家里孩子特别多,光填饱肚子都是问题了,根本无心想别的。至于工人家庭,我不知道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但是机会远远多于我们。
第二点:知识文化积累不足虽然说,改革开放后,农村人的意识渐渐的被打开了,但是对于文化的需求一直是迫切的,而且随着农民年龄的增长,由于责任和担子都变得大了不少,大多数农民只是疲于奔命,根本没有闲空停下来去积累文化知识。对于那个年代去读个技校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女同志好一点的是学习做衣服去了,大多数农民只是安心在家种地。等到后来,他们都纷纷进城,到了工厂打工,虽然确实比农村赚的多了,但是工厂是流水线形式的,他们学习到的,只是机械的工作技能,并没有知识性的改变。
第三点:胆子小,只求稳定踏实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或许你还记得那个年代万元户,国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由于农民普遍没有超前的意识,根本不敢碰这部分钱。因为那个年代的资本主义尾巴还没有完全的去掉,很多人你担心会有其他的事情发生。大家为了自保也为了家人安全,所以没有人敢去做各种各样的买卖。等到其他热你都做起来了之后,却发现为时已晚。
第四点:被动接受改变由于时代的发展是向前的,而农村的发展基本是三点一线:田地—家—打工城市。很多城市的发展只是带动了劳动力的转移,却没有代工全体的农民集体富裕。我们能够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平地起,房价从2000涨到了2万,却看不到农民工的工资从3000长到3万。农民工能做的只是仅仅抓住他们奔跑的尾巴,一不留神却老了。等到精疲力竭之后,60多岁之后回家种地简单的维持温饱,而现在一瓶矿泉水需要2斤小麦才能换来……根本不敢生病,不敢买药打针。
第五点:政策红利波及不到或许你进城打工也是租房住的,并且发现当年那些跟你差不多的城里人却因为拆迁获得了多套房子,以后光靠吃房租就能安度晚年了,而且随便卖掉一栋,就能给孩子买好车,上最好的学校,享受最舒适的生活。而远在农村的你,却望尘莫及。即使你为城里人服务了一辈子,但是也赶不上人家在城里住的。等到老了才发现,每次的政策红利都是针对城里人的,即使现在种地有补贴了,每亩小麦补贴几十块钱,还不够买一瓶除草剂的。
第六点:有一点不太公平的环境再想想我们进城打工盖的楼房被城里人住了,造的好鞋子也被他们穿了,造的各种机器赚的钱也被他们收走了,在工业产品上涨了几十倍的现在,偏偏粮食价格几十年不变。改革开放以来,应该是广大农民工朋友们带动的中国的发展,真正财富的制造者,但是他们却依旧平凡而踉跄的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尊敬和生活环境,却也默认了,忍了诸多的不公平,无论是高考地区录取分数限制,还是城市农村养老待遇不一样,这些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能力去改变,也少有人去给他们说句公道话。
未来的农民的命运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们这一代老了,孩子们怎么办?农村人何时才能享受到公平的待遇,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很多时候不得已对吧?
该用户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