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概念催生泡沫,骗子众多,包括医疗AI裸泳者众!
2023-10-16 10:21:44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8月14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一家号称ai公司,用真人假冒ai编程,并骗取了巨额融资。
一家名叫engineer.ai的明星ai初创公司,由两名印度创始人创建,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的公司。该公司号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程序,辅助缺少工程师的公司,自动“组装”新的代码。可以像定制披萨一样,为任何人和公司自动生成自己的各种网站和手机app。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engineer.ai多位高管和员工的说法,engineer.ai并无ai。其所声称的大部分demo制作和软件生成,目前都是依靠印度,以及其他地方的人工工程师来完成的。甚至,这家公司连一个像样的人工智能专家团队都没有。
面对《华尔街日报》的指控,engineer.ai也指出,自己曾经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份声明,该声明表示软件的“平均约60%”是机器完成,其余由人类生成。但是,当被再次问及其产品中到底哪个部分是如何用ai生产的时候,发言人以这些细节是核心技术专利为理由拒绝详细说明。
就是这么一家假冒ai的骗局公司,却获得大批投资者的关注,而且迅速吸引大量投资,成为欧洲最大规模的a轮投资。
去年11月,engineer.ai对外宣布完成了295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lakestar和jungleventures领投,softbank的deepcore参与。而这家base在伦敦和洛杉矶的初创公司,也成就了去年欧洲最大规模的一笔al轮投资。
去年,日本科技巨头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 corp.)推出了一支专用于人工智能的投资基金,预期资本为1080亿美元。这次投资也成为了软银deepcore这笔ai专项基金,投资的第一个海外项目。
可见ai、 ai+这类概念对资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实际上,从2016年开始,alphago一鸣惊人以来,ai靠着概念、愿景和人才,囤积了大批资源和融资,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估值发展体系。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如果不声称涉足ai,就唯恐被资本市场抛弃。现在ai落地,资本大潮退下,谁有真正本事,谁在裸泳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就算谷歌、facebook这样的ai重镇也不免遇到尴尬处境。
谷歌能够自动打电话的ai,被称赞通过图灵测试的duplex,背后实则是真人在伪装。谷歌也承认duplex订位服务的确有相当大的比重,大约有25%由真人完成,或是ai语音订位过程中有15%必须由真人接手完成。
facebook曾开发过一个基于文本的虚拟助手facebookm,并称这是一款可以和用户聊天,可以辅助工作的万能助手。但facebookm的背后却隐藏着代理商,当聊天内容变得过于复杂的时候,这些代理商就会接管。如今facebook已经关闭该服务,并且声称这只是一个实验品。
ibm沃森健康部门在成立 6 年,投资 50 亿后,仍然免不了裁员 70%,缩减服务规模的命运,几乎宣告了这个项目的失败,原因就在于技术与落地之间的巨大鸿沟。
在国内,科大讯飞曾在一次大型会议上展示的机器同声传译,同样被揭发实则由人类译员完成。根据同传译员的揭露,现场部署的科大讯飞系统并未机器翻译发言内容,而是语音识别了人工翻译员的同传结果,再转录在会议屏幕上。
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的科技巨头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大量急需资本喂养且技术实力尚不明朗的创业公司了,尤其是很多医疗ai创业公司,号称能够自动识别、有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人工智能,实际大多只有一个数据值、决策树等,和人工智能没有关系。
当然ai的愿景依然美好,2017 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李总理也明确指出,2019 年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当然也包含医疗领域,全面推进“互联网 +”的进程。从中足以见得国家对于医疗ai方面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国内大批的医疗ai项目技术含量普遍不高。
但真正人工智能要建立机器学习产品还需要大量的研发,训练算法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技术资源以及数据。
ai+、医疗人工智能的骗局密布,水深坑多,需要警惕ai的资本泡沫,即使像软银这样的投资机构也没能绕过骗局。现在ai的估值、市值乃至商业化能力都在重估,回归理性,ai行业洗牌,伪ai创业公司将穷途末路。
(欢迎转载,注明作者和出处即可,愿意与dr.2交流的请加微信号)
延伸阅读:
《十年再出发,回归互联网医疗的本质》
《医疗ai巨头ibm沃森规模裁员,撕掉了国内大批伪ai企业最后一块遮羞布!》
《为什么说医疗ai的突破,可能首先来自大公司!》
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加入医库
该用户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