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达人在行动#
1, 在农村水产养殖中,目前很多养殖户为追求产量来增加效益,不断地增加水产养殖密度,导致向养殖池塘投喂大量的饲料,如一些地方的南美白对虾池塘,到养殖后期时一口塘每餐都投喂很多饲料,对养殖池塘的水体造成很大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养殖水产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暴发疾病。这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经常会引起一系列水体环境恶化的问题:溶氧降低和底泥酸性增加,一些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在池塘水体中大量积累,影响到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2,在生产实践中,一些养殖户会选择养殖水产发病以后再进行治疗,在预防措施上却不舍得投入成本积极预防,逻辑是即使进行预防也防不住鱼虾不得病,何不把成本直接投入到治疗上,这样也节省了预防成本。其实,不说养殖动物一旦发病造成的直接伤亡,还会影响到养殖动物的吃料、体质、生长速度和品相等,多观察一下自己和周边的养殖池塘就会发现,一些养殖池塘遇到天气突变如大雨或台风等情况,天气变好之后,一些池塘的情况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良好,另一些塘则状况不断,连续伤亡。去年曾见到一口南美白对虾的高位池在下雨的第一天就卖虾了,当时和同事推测这池塘里的状况应该下雨之前可能就比较差,池塘水体的抗逆性也不会好多少,如果脆弱的生态系统本来就处于失衡状态,遭遇天气突变等因素后池塘往往急剧恶化。
3,这是预防和不预防的区别吗?我们认为不能这样武断的判定,养殖池塘本身是一个人为改造和干预的生态系统,在池塘内完成物质循环、水循环和气体循环,维持生态的稳定。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来说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发生和发展是养殖池塘中的水体环境、病原体以及水产动物本身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所以在诊断和防治疾病时,要综合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出疾病的主要病因,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建议通过改善水体环境,抑制病原体,提高养殖动物的机体免疫能力,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干预,包括(改底、消毒、适当排换水和合理施肥与投料)等措施,并根据养殖池塘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科学使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等,改善因残饵与粪便等有机体导致的恶劣水质和底质,营造一个渔业生长的良好环境,达到环境和生态平行发展。
浔味江南情
2019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