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夏季,气温回暖、湿度回升,正是菌类生长旺盛期,也是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春夏季节报导的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甚至不乏中毒死亡。专家呼吁:不随意采集、买卖、食用野生蘑菇,以防误食毒蘑菇中毒。
常见毒蘑菇类型
毒蝇伞
毒蝇伞,又称毒蝇鹅膏菌、蛤蟆菌。
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
狗尿苔
学名半卵形斑褶菇,又称“致幻蘑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小,半球形至钟形。菌盖直径3cm左右,烟灰色至褐色,顶部蛋壳色或稍深。有皱纹或裂纹,干时有光泽,边缘附有菌幕残片,后期残片往往消失。菌肉污白色。
由于中毒后引起跳舞、大笑,故群众称做舞菌或笑菌。生长在粪上又名粪菌。北方通称“狗尿苔”。
致命白毒伞
致命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
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剧毒,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铅绿褶菇
铅绿褶菇是一种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属环柄菇类。是毒蘑菇事件的罪魁祸首之一。本菌有较多的相似种,特别是与可食的高大环柄菇相混淆,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铅绿褶菇毒性比致命白毒伞弱,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可能含少量类似白毒伞的毒素,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也有可能因误食而致命。
网孢牛肝菌
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含有神经精神毒素,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引起呕吐和腹泻,还可致瞳孔缩小。另外,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含有致幻素,中毒后表现为幻觉、谵忘,特别是小人国幻觉为其特征,还可以有精神异常。
大鹿花菌
大鹿花菌,中国境内常见毒蘑菇之一,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菌柄圆柱形,较盖色浅,中空,分布于中国的吉林、西藏等地区,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白毒鹅膏菌
别名:白毒伞
白毒鹅膏菌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後近平展,表面光滑。菌肉白色。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
墨汁鬼伞
又名鬼盖、鬼伞、鬼屋、鬼菌或朝生地盖
墨汁鬼伞的子实体小或中等大。菌盖初期卵形至钟形,当开伞时一般开始液化流墨汁状汁液,未开伞前顶部钝圆,有灰褐色鳞片,边沿灰白色具有条沟棱,似花瓣状,直径4cm,或更大些。菌肉初期白色,后变灰白色。
黄斑蘑菇
别称:黄斑伞、黄斑黑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大。白色,受伤处速变金黄色。有膜质菌环且无菌托。菌盖扁半球形,开伞后平展,白色,光滑,受伤部位变金黄色,边缘无条棱。菌肉白色,较厚,靠近表皮处及菌柄基部变黄色最明显。
此种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头痛及腹泻等病症。形态特征与可食的四孢蘑菇相似,但后者菌柄较短,受伤处不变黄色。
专 家 建 议
不采摘
踏春郊游期间,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菌并不容易,市民最好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买卖
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
欲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饮食关键在于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中毒救治
如有市民食用蘑菇后出现上文所述症状,要高度怀疑毒蘑菇中毒,须立即前往医院就,千万不能拖延,否则容易引起昏迷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自我急救可采用催吐方法,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排出体外,但如果患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