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食圈里最大的一个瓜,非南京“柒本味”日料店莫属。
(广东人你不要笑)
这是个高逼格的网红店,卖点是私人订制,去他家吃饭讲究特别多。
没有菜单(有啥吃啥)、不接生客(熟人介绍)、每餐最多接待10位客人(限量供应)。
消费嘛,只有398、498两档,虽算不上豪华,在南京这个二线城市应该也不差吧。
大众点评上面一个叫“小躲儿”的网友晒单如下(498档):
就...没...了...
也许贵有贵的道理,但请原谅我欣赏不了这么高端的吃法,7道菜5个用三文鱼。
本来嘛,骗骗当地人,闷声发大财,挺好的。
但老板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要上微博营销。
网传他请了个专门贩卖流量的公关公司,拍了一个特别“有情怀”的宣传片。
没想到,宣传片推广的时候漏了个大破绽,被网友抓住。
哦,原来你做寿司不戴手套,还戴手表,而且手上居然有疑似脓疮的伤口!
你以为网友是好惹的吗,该餐厅的大众点评页光速更新了呢。。。
老板自己跟媒体的解释是,“伤口是烫伤”。
我不是皮肤科专家,放一个特写,这个伤口像烫伤吗?(另据网友爆料,该伤疤一个月都没好)
随着微博大v纷纷加入吐槽,官方部门很快就行动了。
最新消息,该餐馆已经被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勒令停业整顿。
这恐怕是今年火的最快,死得最麻溜的餐馆了吧。
真实演绎了什么叫做,作死。
看热闹归看热闹,作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蹭热点的科普作者,我想认(jie)真(ti)分(fa)析(hui)一下。
手上有伤、不戴手套和戴手表到底有什么问题,处罚和停业整顿有没有道理?
关于手上的伤口。
手部伤口是致病微生物传播的重要源头,比如最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无论是烫伤还是脓疮,厨师是不能裸露伤口的。
如果手上有伤,用创可贴包裹、戴一次性手套之后,可以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可以理解为还要蒸煮烹炸)。
本次事件中,他是加工寿司、刺身等直接入口的生食或半生食菜品,所以南京市场监管部门勒令其停业整顿没毛病。
拍宣传片的时候都敢露出伤口,他们的食品安全和餐饮操作规范的意识可想而知,仔细查一下,问题肯定多的很。
幸亏是个“私人订制”,要是批量生产,肯定出大问题。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14.1.3 手部有伤口的从业人员,使用的创可贴宜颜色鲜明,并及时更换。佩戴一次性手套后,可从事非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关于戴手套
很多人认为厨师戴手套是基本的卫生要求,但你看真正的日本寿司匠人,几乎都不戴手套吧?
纪录片“寿司之神”的那个老师傅就是裸手操作的呢。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遵从传统,毕竟一次性手套是现代才出现的。
但饮食文化并不是忽略食品安全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在于,裸手操作并不一定意味着“脏”。
人手上的细菌非常多,但绝大多数属于和皮肤共生的菌落,只有很小的概率携带致病菌。
如果控制好厨房的各项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包括操作过程中),操作过程也没有受到致病菌污染,那么裸手操作的食品安全风险是可控的。
当然,手上有伤口的就算了哈哈。
另外,裸手还能更直接的感知食材质地和控制力道,对于“手握寿司”,如果戴手套,恐怕很难操作。
裸手的另一个潜在优点是,对于有一定卫生意识的人而言,不戴手套反而更小心谨慎。
反过来说,如果厨房的环境卫生没有做好,厨师的卫生意识差,即使戴手套也照样有可能污染致病菌。
也就是说,安全的,戴不戴手套都安全;不安全的,戴不戴手套都不安全。
因此在我看来,厨师戴手套(包括戴口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消费者“安全感”而已。
关于戴手表
按照餐饮操作规范,厨师是可以戴配饰的,不过不能外露,也就是说要包裹和遮挡起来,如果让人看见了就不行。
这个规定是否有科学依据,可能存在争议,但出发点也是控制微生物污染,以及预防异物混入。
佩戴手表、手镯、手链、戒指、手串等饰物,增加了微生物污染的可能,而且在洗手的时候也容易留下死角。
如果需要接触直接入口的食物,去掉不必要的饰物是更稳妥的做法。
《规范》14.3.1.2 从业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工作时,应穿清洁的工作服,不得披散头发,佩戴的手表、手镯、手链、手串、戒指、耳环等饰物不得外露。
最后,再分享一组某度上的图片,搜索关键词“米其林厨师”可见原图。
看看他们的穿戴,有没有帽子、口罩、手套、手表、戒指、手链等。
手表、手环
手表、手串
手表
手表、戒指
手串
戒指
创可贴
戴帽子的米其林厨师真不多见,戴口罩的几乎没见过
我需要强调的是,米其林并不等于正确,但对餐饮的管理也不等于食品安全管理。
遵循基本的卫生规范,减少食物中毒的概率,这就是餐厅自己的责任。
出问题了怎么办?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呗,道歉、赔钱、查封,办法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