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我省2019年春季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期,疫苗免疫的成败,关系到养殖场户收益高低。养猪产业链受到非洲猪瘟的打击,猪存栏量锐减,刚看到猪价涨势良好,可千万别因为免疫没做好,耽误了赚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猪场免疫成功与否与三大因素有关:疫苗,猪群,以及疾病的影响。
一、疫苗
1.疫苗的质量是否合格或是否已经减效失效?
a.我省强制免疫疫苗都采购自正规厂家,但不排除有不良商家制售不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尤其是农户自己采购的疫苗,品质更是无法保障。所以强制免疫疫苗,一定要使用正规疫苗,最好是政策采购、发放的疫苗;
b.疫苗是否因运输、保管不当造成失效。需要低温冷藏运输与保存的疫苗,是否注意符合温度要求;
c.疫苗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疫苗稀释后,要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不能过夜否则废弃。气温15-25℃时,兑好的疫苗,超过4小时失效。
2.疫苗选择不当,剂量不准。
a.在疫病流行区,仅选用安全性好,但免疫效力较低的疫苗品系不仅起不到免疫作用,相反会造成病毒毒力增强和病毒扩散;
b.免疫时未根据日龄掌握正确剂量,导致剂量不足或超量使用。以口蹄疫疫苗为例,不同饲养阶段的猪群疫苗使用剂量、免疫时间都不能“一刀切”,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免疫。
3.免疫接种途径错误,方法不当。
a.通过注射途径的疫苗不能用于饮水,皮下注射的不能肌肉注射,滴鼻免疫的不能注射等等。注射不规范不但发挥不了免疫作用,有可能还会产生副作用;
b.疫苗稀释时,计算错误或稀释不均匀。疫苗稀释剂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而将杂质带进疫苗;
c.饮水免疫的,饮水器未消毒、清洗,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4.疫苗间的相互干扰造成免疫麻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或随意加大或者减少注射剂量,使机体免疫应答显著降低甚至不产生免疫应答,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效果。
5.免疫程序。猪场未根据当地或本场猪病流行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而是照搬使用其他地区或猪场的免疫程序,缺乏针对性,免疫效果不理想。
二、猪群
1.遗传因素影响。猪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不同品种,甚至相同品种不同个体的猪只,对同一疫苗的反应强弱也有差异。甚至有极个别的猪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而导致免疫失败。
2.母源抗体干扰。由于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当所有猪群固定在同一日龄接种时,抗体过高的反而干扰了后天免疫,不产生免疫应答,影响免疫效果。若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依靠实验室监测数据的支持。但对基层养殖场户来说可能性不大,可根据普免后的监测通过经验来判断免疫的时间点。
3.应激反应。在环境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突然改变饲料、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容易造成免疫抑制。所以,当猪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就会减弱免疫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免疫时猪舍的人员和环境,尽量减少应激的影响。
4.营养因素。饲养管理跟不上,机体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及营养不均衡时,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使免疫反应受到抑制。说白了,给营养不良的猪打疫苗等于浪费金钱。
三、疾病
1.疾病抗原的血清型存在差异。猪场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与使用的疫苗毒株在抗原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或不属于一个血清(亚)型,从而导致免疫失败。通俗来讲,注射o型口蹄疫疫苗,不能产生a型口蹄疫抗体。
2.免疫抑制性疾病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巨大诱因。某些免疫抑制类疾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以及某些寄生虫、霉菌毒素等均能损害猪的免疫器官,从而导致免疫抑制。
3. 疾病潜伏期、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在疾病潜伏期进行免疫,无疑是引发疾病的导火索,而猪群接种疫苗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在这段免疫空窗期,一旦有野毒入侵或机体尚未完全产生抗体之前感染强毒,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造成免疫失败。
此外,饲养管理不善,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饲喂霉变饲料,滥用药物如猪场在接种活疫苗前后1周使用抗菌药物会使疫苗受到破坏,以及器械和用具消毒不严等,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常有养猪人说某某猪场疫苗做得好,猪场水平齐,饲养效果佳。猪场免疫,细节决定成败,做好免疫也并非一蹴而就,源于日常点滴经验的积累,更源于科学完善的管理和优秀的技术支持。
本文作者:姜鲲 兽医博士 执业兽医师
▼
往期精彩回顾
▼
【有声科普】大雪降温,您的猪还好吗?
【有声科普】疫苗使用管理应注意哪些事项?
破坏非洲猪瘟防控者 天网恢恢违规者定被捉
温馨提示
“96605”服务号和“96605畜牧兽医服务”订阅号,均为96605官方微信发布平台,信息同步,敬请关注!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或扫码关注,第一时间获取畜牧兽医最新资讯和权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