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具有较高的营养、药用和开发利有价值,在国内外深受人们的青睐,市场供不应求,目前我国已将黄鳝养殖作为大力发展的水产品之一。很多的养殖户开始投入到养殖黄鳝的队伍中来,刚开始对鳝种引进、人工繁殖、鳝苗培育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阻碍了养殖黄鳝的积极性。
鳝种引进的最佳时机和投放注意事项黄鳝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9月份,引进鳝种的最佳时期应该是在繁殖季节到来之前就要准备好,一般是在头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就要开始产手引进鳝种,到了繁殖的季节就可以进行人工繁殖,培育出鳝苗进行养殖。可能有很多的养殖户有这样的顾虑,冬季和春季气候还比较寒冷,正处在黄鳝休眠的季节,没有必要太早引进鳝。其实早一点引进鳝种就是考虑到存活率的问题,一般养殖户都是从外地引进鳝种,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到达目的地,而冬春季节正是黄鳝不进食的时候,水温低,长途运输对种鳝的成活方面几乎不会造成影响。所以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考虑在黄鳝开食前就引种。运输距离较短,二天的运输时间可以到达,也可考虑其它的时间引种,采用汽车、火车运输都可以,但是在夏季高温季节,黄鳝已经开食,长途运输会很困难,在二天以上的运输时间最好采用空运的方式,确保鳝种安全。从外地运输回来的鳝种,到达了目的地后,要及时解开包装,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与投放在水池里的水温做比较,若是温差小于2度,可直接投放;若是温差高于2度,则应把鳝种倒在桶内,漂浮于池面让其导热,直到温度相近以后才能投放。建有繁殖池的,可直接将鳝种按合适的密度投放在繁殖池。如果繁殖池还没有建好,可以放到其它的饲养池进行暂养,等水池修建完成后再转入。由于要进行繁殖的种鳝不能养得太肥大,以免影响繁殖能力。在鳝种的投喂方式上,其饲料应与商品鳝区别开来,有条件的,可以在引种时,顺便在供种单位购买饲料,以免在养殖量小配料不便的情况下不能供给所需的营养。如果没有种鳝饲料,可以用蚯蚓、蝇蛆、动物内脏等进行投喂,饲料尽量多样化,以免缺乏营养而影响繁殖。
黄鳝如何进行繁殖黄鳝繁殖时,能让它在指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产卵,通常在产卵前期,就会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催产药”,让种鳝产卵整齐,一次就把卵粒全部产完,避免因分批产卵造成管理麻烦,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苗种的增育。进行人工催产,催产率可以达到95.6%,说明黄鳝利用人工来催产是完全可行的。在前期研究人工繁殖时,发现催产药物的种类、剂量不尽相同,是因为人工繁殖的催产率除了受注射药物的种类、剂量影响外,还鱼种鳝的成熟度、水温、水质有很大的关系。黄鳝采取人工受精时,先检查成熟的雌鳝取出,一手垫干毛巾握住前部,别一手由前向后挤压腹部,就可以挤出卵,有时会发生堵塞的现象,可以用消毒的剪刀在泄殖腔处剪开0.5厘米,然后再进行挤压,就可以将卵全部挤出放入容器内。然后再将雄鳝的精巢取出,用剪刀剪开放入盛卵的容器内,加入任氏溶液轻轻搅匀,让卵与精充分混合完成受精。黄鳝采取生态繁殖,利用自然产卵受精、人工孵化的方法达到目的。生态繁殖的受精率可以达到85%以上,自然孵化率可达82~93%,雌雄黄鳝发情,会产卵及吐泡营巢,在池内自行完成精过程。
鳝苗的培育野生的鳝苗成活率低,主要的原因是被敌害吞吃所导致,加上环境变化无常,人工培育鳝苗时为提高成活率,保证鳝苗快速成长,可以建造专门的水池来培育。种鳝产卵10天后,一般鳝苗就会孵化出来,等鳝苗出来以后,要在5天之内将其捞入培育池进行专池培育。仔鳝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在入池前,应把培育池的水温调整到与原池或运输容器内的水温相近。刚投放的鳝苗可以吸收卵黄的营养来生活,这期间不能投喂食物,5天以后,卵黄已被吸收完,此时可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最初每3万尾约投一个鸡蛋的蛋黄,以后逐步增加,以“吃完不欠,吃饱不剩”为宜。投喂3天以后,就可以在蛋黄中加入少量打碎的蚯蚓桨,最初先按总量的10%投喂,后面可以逐步增加,甚至完全用蚯蚓代替,切碎的蚯蚓以黄鳝能顺利吞食为好,若是黄鳝咬住食物在水面旋转,说明食物过大,还要再切碎一些,同时可以在蚯蚓中逐步加入黄粉虫、鲜肉、猪肺等,要是培育得有水蚯蚓的,可直接向池内投入,供鳝苗自行取食。当鳝苗长到10厘米以上,就可以按大小进行分级,将达到10厘米的鳝苗挑选出来移入育肥池饲养。一般通过人工繁殖的野生黄鳝,从产卵到50克的重量,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小结:养殖黄鳝种鳝引进、繁殖、培育是关键,首先繁育池、产卵场、培育池要建设好。选用无污染、ph值适宜的河水或湖水,做好水质管理工作。繁殖的时候营养要全面,提高繁殖率。孵化过程中注意调节水温,使幼苗能够顺利适应新的环境。每天要观察鳝苗的生长状况,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早改善。只有前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到位,才能提高培育期间黄鳝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