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到了吃螃蟹的时节,中秋节前后是吃螃蟹的好时候。
江南人尤其是上海人好吃大闸蟹,有个段子是说:当时上海到北京的火车还是那种绿皮车,一个上海人出差北京带了一只螃蟹、二两烧酒,上车后把它们摆开就开吃,等到火车到北京时,螃蟹刚好吃完,把螃蟹壳凑一起,又拼出一只不带肉的螃蟹。当然,这只是个段子,但也说明上海人对螃蟹的喜爱和吃螃蟹的技巧之高超。
下面大家脑补一下一段场景:中秋月圆时,月挂树梢上,一桌一凳,一壶温酒,几只螃蟹,三五好友,或是举杯邀明月……,这个场景是不是很惬意,很向往。
但是,有些朋友对螃蟹不耐受,一吃螃蟹就身上起风疙瘩,瘙痒难忍,有的朋友吃螃蟹后出现胃肠不适,跑肚。那么怎么吃螃蟹才不会把肠胃吃坏呢?
按道理说,螃蟹都蒸熟了,蛋白都变成熟的,经过胃肠道时也应该是把它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才从肠黏膜吸收到血液中去的,而螃蟹的蛋白质与其它蛋白质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由各种氨基酸构成,而螃蟹往往就是容易引起过敏起风疙瘩,有的人出现肠绞痛伴腹泻。
我们已经知道它发病的原因是螃蟹蛋白引起过敏反应,但是这个过敏怎么来的,过程还挺复杂,其中有一个环节,也就是胃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不正常,可能是造成螃蟹过敏的原因之一。
为了不被螃蟹蛋白激活我们的免疫系统,以下几点就很有必要:
螃蟹要蒸熟,生的螃蟹蛋白在胃肠道有更大的可能性来激活免疫系统,下次再次的时候就出现过敏起风疙瘩等问题。
腹泻或有肠炎的时候,不要食用螃蟹,这个时候胃肠黏膜有水肿,炎症,屏障功能下降,可能让部分还没有完全分解的螃蟹蛋白进入黏膜里或血液,激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
婴儿辅食添加要循序渐进,不可超过它胃肠发育的时间,如果过早添加母乳以外的动物蛋白,可能造成成长过程中或成年以后易出现过敏性疾病。原因还是小朋友的胃肠黏膜发育不成熟时,可能有些小分子的蛋白能穿过胃肠黏膜,激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
我们的祖先认为:螃蟹属寒性之物,易生风化燥,也容易损伤脾胃,所以规定了螃蟹的加工与食用方法:
螃蟹必须活的,洗净蒸熟才能食用,死螃蟹的蛋白很快腐败变质,可以引起中毒,所以不能吃。
吃螃蟹要有醋、生姜丝、紫苏叶三个东西,生姜丝有温胃和解毒的作用,苏叶有温中解毒的作用,善于解螃蟹的毒。如果能喝点黄酒,还是喝点儿黄酒好。
由于螃蟹肉质不好消化,所以不能过食,每餐吃螃蟹别太多了。尤其老年人更是如此,最好不和不易消化的糯米糍粑,炸糕等同时食用。
对于吃螃蟹后起风疙瘩的人,西医常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治疗,有时有效,有时无效。
这时候不妨试试中医治疗,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通过温中和胃,健脾益气等,可以有助于预防或减轻过敏反应,而正发作时可以通过凉血熄风等中药治疗,达到止痒、抑制新发皮疹,加速症状缓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