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曹伟:手工皮鞋承载的匠人情怀

2023-9-30 22:51:11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法制日报《法人》记者 肖岳
每双手工制作的皮鞋的背后,都承载了匠人的情怀与执念。
对于倾注四十余载光阴于纯手工制作皮鞋,力求让世界认知中国工匠,推动中国手工制鞋业不断良性发展的曹伟而言,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又穿着舒服的手工皮鞋既是其当下所做之事,亦是其所探寻的方向
曹伟认为,依托奢侈品品牌效益的高端皮鞋,虽然产量大,但经高生产效率流水线产出的皮鞋,只能称为“商品”,而经对手工艺术心怀敬意的匠人之手,所做出的每双皮鞋,应视为“艺术品”,两者的天壤之别,恰恰源自制作时,匠人对作品的情感倾注
做文化艺术的鞋
对痴迷于某种手艺的匠人来说,对时间流动快慢的感知,往往是迟缓的。当他潜心制作一件工艺品时,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常常使他忽略时间的流逝,而当这件工艺品的打磨暂告一段落时,匠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过了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于是放下手中物件,伸个懒腰,喝杯茶,歇一会,然后不疾不徐继续雕琢此前的物件
随着时代变化,科学技术升级迭代,工业化生产使得一些原本需要匠人一分一毫打磨润色的物品,在毫无情感的流水线上,实现了成批量生产,并在满足市场供需关系的同时,贴合了消费者购物的预期。
因此,往往一件作品的完成,除考验匠人的精湛手艺和精雕细琢 ,也考验着匠人屏蔽外界干扰的能力。
在北京海淀上庄的一个四合院里,隐匿着这样一位痴迷于手工皮鞋制作的手艺人,他秉持对“做最好的鞋”的不懈追求,坚守匠心,几十年如一日,将全部心血付诸手工制鞋之上,他便是“wm北京1978”(以下简称“北京1978”)品牌创始人曹伟。
在乘网约车前往北京1978艺术园区之际,司机看了下目的地,向记者问道:“是去做鞋吗”未等记者回答,司机便自顾自地说道:“那里有两个挺大的四合院,去那里的人,不是订制鞋的,就是去拜访交流的。”
当记者按照定位,抵达北京1978园区时,才知道司机所言不虚。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北京1978,分为东西两院,西院是一处两进四合院,走进典雅古朴的朱红大门,迎面而来的是雕梁画栋的传统中式建筑。东侧则是1978制作空间,顶天立地的玻璃幕围成的回廊让整个空间灵动又浑然天成。
在北京1978里,《法人》记者初次见到了曹伟。提及曹伟,诸多光环加身,如“非遗项目传承人”“主理人”“手工制鞋匠人”等等,但最为人称奇的是由曹伟创造的纯手工皮鞋,无任何接缝的“一片皮”结构,即用完整的皮料,在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如胶粘)前提下,完全依靠纯手工缝制技术制成皮鞋,在此基础上,色彩搭配、绘图设计、皮雕艺术等等更是融入每双近乎是工艺品的鞋中。
曹伟指着一双体现手工皮雕工艺与最复杂的皮鞋缝制结构工艺的皮鞋说:“我们始终全心探索,不断挑战自我,用最繁复的工艺,创造出最简单直观的美。但不管用多复杂的工艺制鞋,都是为了让人们用极简的方式穿出最舒适的体验。”
做穿出健康的鞋
曹伟选择投身于手工皮鞋领域,与其早年的第一份工作在“百花鞋厂”不无关系。
时间回溯到1978年,初中毕业的曹伟进入了北京第一皮鞋厂——“百花鞋厂”,该厂即为此后的百花集团,当时的北京第一皮鞋厂,属国内工艺水平一流的皮鞋制造企业。
学徒做手工鞋的这段时光里,曹伟逐渐喜欢上了这一行当,虚心好学的他,师承多位民国时期便享誉京城的手工制鞋大师,并凭借心中的热爱,使他从鞋厂的学徒,一路成长为工厂的技术领头人。
在长达40年的手工皮鞋制作历程中,曹伟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鞋业的蓬勃发展,40余年间,和曹伟同处手工皮鞋行业的人,大多都已经离开了这一行,只有曹伟初心不改依旧坚守着。
春寒料峭,曹伟身穿浅灰色毛衣,外套一件天蓝色工服,搭配深蓝色工装裤,脚下自己制作的手工皮鞋,在暖阳下不经意间透着亮光。谈起40余年的制鞋感悟,曹伟说唯有热爱和专注,才有可能把做鞋这件事弄明白。
“像中医一样,表象是患者发热,可能是存食,也可能是感冒,对来做鞋的人也一样,要结合每位顾客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比如同样是41码的脚,脚型是正常还是偏肥,足弓是平还是塌,是高足弓还是扁平足,是否有拇外翻,脚上肉多还是骨头多,每种情况都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北京1978成立后,曹伟和团队始终在探寻一个答案,那就是:什么样的鞋才是一双好鞋。
“好的标准,有人认为是彰显品位的牌子,有人认为是突显身份的价格,其实都不是,我理解的‘好’,最核心的标准是穿鞋人的感受。”曹伟说,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这一点,而不再只是随大溜、追名牌,但这样的顾客还是少数,我们希望通过不同方式去向消费者讲述,并让他们亲身来体验。正因如此,1978制作空间完全对外开放,无论业内业外,只要是对手工皮鞋感兴趣的人,都非常欢迎他们到北京1978参观。
“我常跟人说,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最重要:一个是床,一辈子三分之一时间在上面休息;另一个就是鞋,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不管坐着、站着还是走路都离不开鞋。”曹伟感慨道。
现如今人在吃上讲究,吃无农药残留的蔬菜,关注健康饮食,寻求更好的身体机能,衣服也追求天然棉麻丝质的,但大多在鞋上却不是那么在乎。
与人们对双脚至关重要认知浅薄恰恰相反的是,手和脚是人体骨骼关节最多的部位,也是最灵活的,在站立和行走时,人的全部分量都压在两只脚上,一旦鞋子不合适,带来的烦恼可想而知。
为此,1978制作空间,针对每个人脚型制作的手工皮鞋,用料以进口植物鞣制小牛皮为主,因其制作工艺极好地保留了皮革自身吸汗、透气、保温、散热等天然特性,从而为双脚提供健康无害的微环境。复杂的大底缝线工艺构建起最为稳固的鞋身结构,极大程度上形成对双脚的保护。与此同时,借助独立研发的足弓支撑系统,有针对性地调节人体力线、肌体平衡,提供细致入微的舒适性。
做精益求精的鞋
尽管已经获得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等诸多殊荣,但在曹伟眼中,追求将手工皮鞋做到极致的路还很长。
面对记者“如果为自己的作品打分”的提问,曹伟更是直言,“开始能打90分到95分,现在只敢打60分到70分了”。
“越做胆子越小”,曹伟说很难有一双鞋能做到尽善尽美,越深入研究,挑战就会越多。正是不懈追求,对传统技艺虔诚的敬畏,对精致生活孜孜不倦地探索,不断激励着当代匠人潜心钻研。
谈及国内手工皮鞋现状及发展,曹伟认为,国内手工皮鞋制作技艺的传承断档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用灰心,每位匠人都应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工作,秉承初心,吸收其他国家优秀工匠制鞋经验,才能使手工皮鞋行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制鞋上的研究、探索没有捷径,着急追赶差距,反而容易本末倒置,真材实料、精工细作,工匠精神缺一不可。
“我觉得热爱一个行业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干好这一行,干好了之后,将经验进行分享,让后来人少走弯路,也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曹伟向记者介绍,他到日本交流学习时,观察日本的手工皮鞋品牌,发现多是家族性质,当然有些所谓的家族,仅有2到3人,但最为特别的是,虽然规模不大,工作地点却都选在繁华地区,如:东京银座等。对于这些鞋匠而言,手工皮鞋制作是崇高的事业,这份事业的壮大,和技艺的沉淀,为了手艺的传承,成为一代甚至几代工匠艺人共同奋斗的目标。
“人家两个人,就敢凭心中的工匠精神,为了自己挚爱的事业代代相传,我这儿有30多人的团队,更会信心满满!”
曹伟说,就手工制鞋而言,当今在做工质量上,作为后起之秀的日本已经逐渐超越了法国、意大利、英国,而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手艺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国工匠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必将孕育一代又一代的精致匠人。
“我常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小的鞋厂,却也是最大的手工制鞋工坊。我们欢迎各国工匠到我的工坊,互相切磋,交流技艺。同时,也希望北京1978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手工皮鞋制作的一个窗口。”
稿件编审:贾宝元 编辑:新媒体部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