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童(叔叔)鞋(阿姨)一定对下面这个抓石子游戏记忆犹新:
说出来肯定会令你大吃一惊,在离我们国家非常遥远的一个地方,也在流行这个游戏...... 叙利亚。
没错,就是那个,一旦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就一定是炮火连天的国家。
也是下面这部纪录片所讲述的国家——
《恐怖分子的孩子》
导演叫塔拉勒.德尔基,一位土生土长的叙利亚人。
只不过他比较“幸运”,逃出了自己被战争弥漫的故乡,流亡德国。
身体逃出了叙利亚,但塔拉勒的心,却关切着那片满是疮痍的土地。
于是在2014年拍出处女作《重返霍姆斯》之后,塔拉勒又一次将镜头对准了叙利亚,这次他关注的是恐怖分子的孩子。
本片的导演所要拍摄的家庭,就是努斯拉战线创始人abu osama一家。
导演塔拉勒伪装成同情***的战地记者,并用这个借口,冒着生命危险花费三年时间,才拍出了这部作品。
片中的aub,你很难去定义他。
冷血无情的恐怖分子,温情的父亲,这两者奇迹般地在aub身上融合。
作为努斯拉阵线的创始人、一名优秀的排雷专家和tnt制造者、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aub身上无疑充满了许多“恐怖”的地方。
他希望在“911”那天能得到一个儿子,于是6年后的同一天他果然如愿了。
出于对塔利班的热爱,他用袭击者的名字给儿子命名。
也是出于对本.拉登的爱戴,另一个儿子被叫做奥萨马。(本拉登全名谢赫.奥萨马.本.拉登)
他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送进军事训练营。
他甚至赞同对没戴头巾的两岁小女孩开枪。
但他还是一位父亲。
他和世界上其他所有深爱孩子的父亲一样,会与孩子嬉闹温存,会教给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比如教导他们要认真观察自然。
他与小儿子玩耍的这个场景,与世界上其他深爱孩子的父亲并无二致。
而他的孩子,也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孩子一样,贪玩,胡闹,爱自己的父亲,做错事也会挨揍。
但又非常的不同。
比如他们几乎不去学校,甚至是父亲让他们别去的。
他们从不抗拒血腥的场面,比如捉住小鸟第一反应是要把它宰了。
集体活动会做炸弹,没错,就是做炸弹。
到了一定的年纪,他们会被父亲送进军事训练营,学习各种战斗技能,钻火圈、射击、攀爬......
穿着统一的迷彩服,被教官强迫着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被灌输各种基地组织的丰功伟绩。
一次次奔跑跨越,开枪射击;一次次大喊“真主万岁”、“基地万岁”。
天真无邪的儿童,就在这一次次重复中,迅速被泯灭了人性。
每当这种时候,导演的镜头都会对准一个孩子的面庞,进行大特写。
而大特写镜头下的孩子,眼睛澄澈无比,上面覆盖着的,是足以令无数猪猪女孩艳羡不已的睫毛,浓密,纤长,微微向上翘着。
如果世间真的存在天使,那一定是美好如这般。
只是天使降生在叙利亚,未来的命运就已被写好。
或许他们会在最年轻的时候在战争中牺牲,或许像片中的父亲aub一样,在扫雷的过程中残疾。
片中有一个政府军俘虏被审讯的场景。
“你为什么加入政府军?”
“为了有工资,为了钱。”
“所以你就去残害无辜的妇女和儿童?”
难以想象,在错综复杂的叙利亚,到底有多少人为了一口面包就上了战场?谁又是真正正义的一方?
这些问题的答案无从而知,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争斗不停止,战火不会熄灭。
正如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的那句慨叹:
“战争并不意味着获胜,他意味着持续不断。”
而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或许只是童话故事。
aub的儿子艾曼得知哥哥奥萨马要去训练营,有可能好几年不回家,临行前便给哥哥讲了一个故事。
女孩子们上课时也会齐声朗诵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故事都和宇宙有关:
“拥抱蓝天,翱翔宇宙,被星星轻轻围绕.....”
“我们从精灵的星球坐宇宙船而来。”
南京大学的才女温方伊在话剧《蒋公的面子》里写道:
“人要想活的有些乐趣,要么沉浸于自身的悲喜,要么瞭望庞大的宇宙,唯独不要思考不大不小的所谓‘国家’。”
不幸的是,片中的孩子们,从一出生被灌输的,就是宗教、国家、民族、基地,这样宏大无比的词语。
而这些词,光是与孩子这两个字放到一起,都已经显得过于沉重和虚妄。
或许,只有故事中描绘的浩瀚宇宙,才能令这些天使短暂地逃开废墟和战争的尘埃,翱翔在美好里,得到些微的快乐与解脱。
然而有时候不是你不去想就可以逃避的。
因为从你降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一刻,从你成为恐怖分子孩子的那一刻,仿佛你的命运已经被刻在生死薄上,剩下的就是不断地重复着先辈们最后的结局。
就像希腊神话里盗取圣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一般,导演塔拉勒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拍出了这部作品。
跟着aub四处排雷,会被随时落下的炮弹空袭,甚至本片制作结束后,努斯拉阵线发现被骗,扬言要对导演实施报复。
任何一项意外的发生都会夺取塔拉勒的生命。
原本我们以为恐怖分子就是恐怖分子,只需要恨就好了。
而塔拉勒用直接清晰的影像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被无数势力撕扯着冲向战争的深渊之时,深渊的痛苦会反射到人民的身上,尤其是孩子身上。
那些扭曲了的教育和价值观,像病毒一般侵蚀着这些长着天使面庞的孩子。
实际上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译名,《如父如子》,与是枝裕和那部作品同名。
不同的是,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是教人怎么样成为一个父亲,是在探讨亲情的本质之所在。
而在这部纪录片中,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像是一个诅咒。
也许从开头的那只小鸟开始,一切就有了分别:“我们把它的头压下来砍掉,就像爸爸你对那个男人所做的那样。”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