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只要稍微具备大学本科在理工科、生物、医学、经济专业的知识常识的人,一定知道,现在科学的进展,已经到了非常细分的程度了。
近几十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更多是因为在细分领域上的工作而得到认可,并不是在学科基础理论,或者学科大厦的基石上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
所以,获奖者在自己擅长的细分学科上,可能是世界前沿的,但是一旦切换到其他学科领域,他们并不一定比普通科研人员,更有话语权。
更关键的是,几乎所有的获奖者,在成名之前,都是甘坐冷板凳,默默无闻的年轻科学家。
正是因为这种甘坐冷板凳、为了追求真相而永不放弃、勇于走入科研无人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精神,才有可能帮助他们摘得科学的真知桂冠,为人类带来进步。
但是,我们的社会风气,却恰恰相反。
我们宁愿追捧那些已经成名的大科学家,给予他们无数的镁光灯、物质回报,把他们从实验室里拽出来,来为自己贴金。
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学历普遍较低,因而对学术巨擘,产生了谜之一样的崇拜之情吗?部分原因,是的。
中国自恢复高考以来的41年时间,总共有1.15亿人考上大学。剔除其中一半以上的专科生,本科学历人口不超5700万,占总人口比例的4.1%。
然而,在狂热追捧外国诺奖得主的国人之中,恰恰是那些企业家、部分地方的公务要员、大学和医院的负责人们,最为热衷,也只有他们,才能给诺奖得主们最丰厚的待遇。
而在另一边,我们国家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青年教师、资历较浅的科研人员,待遇却很低,连在一二线城市买房安家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可能安心科研呢?
当我们为那些已经垂垂老矣的外国诺贝尔奖得主们,双手奉上成百上千万元的智商税时,我们的年轻人才们,正在为一座安家的房子,一次学术交流的差旅费,而苦恼不已。
只有当我们社会,将目光和资源,投入到现在埋头苦干、甘坐冷板凳的年轻人才身上,我们才可能收获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广州锐逸科技有限公司
1356035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