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老家拆迁,我对“新农村”的喜与忧

2023-9-28 15:20:43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文:白云
图:红艳
几个月前,安徽的朋友,家里被拆迁了,统统都被集中安置在镇上。
朋友说,当初听说农村的房子被推倒的时候,心里难过了好多天,好像塞满东西的心房,忽然被一下子掏空了似得。有很大的不适应。
在我们游子的心里,乡村的老屋,盛装着儿时或幸福或苦痛的回忆。似乎乡愁的载体大半来自于此。
记忆里的老家,半亩方塘,一个小院,两条草狗,三间老屋,四五头猪羊,还有院里的六七棵老树,八九十只鸡鸭,以及门口的郁郁葱葱的菜地,是老两口的每日厨房。
带着女儿回家,必定是还乡团的架势,鸡鸭们还不懂这个蹒跚小姑娘一回来,就必是一番腥风血雨,生离死别。但是狗子倒是知道有骨头可以啃,口水滴答地去舔小主人,惹得她咯咯直笑。
一晃小姑娘上了幼儿园了,她记忆里的爷爷奶奶的家,就是镇上的房子。
爷爷奶奶知道孙女回来,提早买了排骨,杀了小公鸡,门口没有留菜地,但是老两口硬是跑出二里地,开辟了块菜园。照样有新鲜的顶花带刺的黄瓜吃,西红柿有点青,奶奶讲这个没有抹药,有味道的。
小姑娘啃了一口就给爸爸吃,自己赶紧叫上邻居子轩哥哥去游乐场玩。本来子轩要跟着爷爷奶奶去县城租房上幼儿园的,现在被拆迁过来了,四里八村过来小朋友多了,幼儿园也变得又大又漂亮。
我看过老家大嫂子拍给女儿看的规划图,有排屋,有人工湖,有绿地,还有公共设施,看起来也像城里的小区了。老头老太们,喝罢汤,往人工湖边一坐,啦啦呱,也是觉得幸福感满满。孩子们上学,都集中了,是不是可以就免去长途跋涉的接送了,要是这样可是功德一件。
田地都变成大块田地,大型机械,大型农场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自家地承包出去,每年收益比自己种还多,何乐而不为呢。说到底,这是中央大政,为老百姓做的实事,好事,真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当年领导人民闹革命,现在领导人民过好的日子,谁不赞成呢。
还是有反对的声音,有人上访,有人去闹。这是为了什么?乡愁,说到底,还是人的情绪。人和人是最密切的联系的,我妈在昆山住了这么久了,她说不想家,儿女都在跟前,孙女外孙女没口地叫着,哪有工夫想家。
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拆迁了,老父母还在家,老邻居老亲戚都在,过几年,就习惯了。孩子生下来以后,长大了,就以这新村当作自己的家,把自己的乡愁,寄托在父母认为不是老家的家。
归根结底,是执行的人在中间出了问题。毛主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真的记得吗?拆迁的时候,丈量房屋,有关系有背景的,多量点,多补点,没有关系的,就克扣一点。
鸡零狗碎的地方,老百姓就不相信你了。我没本事,我能闹啊,八十岁老娘往地上一躺,多出几个平方出来。一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传在耳边,后面你工作怎么做呢。
村官什么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干些这些事情,老百姓不说在你面前,背后也戳脊梁骨。哪天出了什么事,老百姓都恨不得包饺子,放炮仗。人活百年,留一世骂名,就算给子女多留下点钱,又能给他们添多少福,给自己增多少寿。
上头布置任务,咱们好好执行,有时候,就根据实际情况,反映一下。有些人,从来没沾过农村的土,弄些不伦不类的想法。
我记得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当时丰县的一些乡长,有事没事就骑辆自行车下乡,辖区的每个村都认识他们,也都一起吸过烟说过话。
现在呢,汽车多了,交通便利了,是去老百姓田间地头了,还是大队书记饭桌了,老百姓心里有帐呢。有的村,压根就没想过该如何安置没了房屋的老百姓,一拆,全都散了,投亲靠友,叮叮框框,连地里都耽误了。
丰县师寨镇的小韩村后来倒好,我光田大舅,早年做过大队支书的,就去反映情况,终于确定下来这样的方案:几家先并到一户房子较好的人家,然后拿到房子后再集中拆剩下的房子,省了大家的辛劳,积德添寿的事情,谁人不夸。你行的正与否,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现在新房里,据说不能养猪了,不知道是真是假。这些生灵,是祖祖辈辈陪伴着农民们走过来的。要说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样的话,我想最好禁止所有人放屁,既能防臭还防止pm2.5。要知道,好多生活不易的老人家,都靠养猪换点零花钱呢。如果专门划块地养猪行得通吗,晚上会不会有人给偷走呢。
盖新屋,是件大事情,在老百姓这里,绝对是头等大事。谁的心里都知道,要是集中采购,这里头,有油水呢。千里当官只为财,老百姓都宽容着呢。
只是,不要把心肝烂了黑,能给老百姓盖出来结实、耐住、不漏、防震的房子,也就没人说什么了。不要让老百姓住进去天天骂,到时候,出点安全问题,嘿,现在的老百姓,可不是愚民喽。
有池塘,就要注意孩子安全,熊孩子皮起来,啥都挡不住。能给孩子们弄个浅池子扑腾不。集中居住了,快递都给送村里不?在外的儿女寄点东西回来,老头老太不至于还要跑到镇上去。卖保险啊,来村里给大家上上风险管理课,比啥样的人情都管用,他们真正觉得有用,自然会买的。
做医生护士的人,有空来给家里的老人讲讲怎么注意饮食?城市里的人们,孩子的书啊,玩具啊,能不能看看还能用的,给幼儿园寄回来。咱们走出去了,家里还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呢,也让老家和城市里同步。
留守儿童哪个村都有几个,家里的老师,平时在镇上,县城,放假了,周末回来,能不能给孩子们看看作业啥的。
在村南头的二外爷爷,当年就在门口放了十几张桌子凳子,看着小孩子们写作业,辅导功课,看人家子孙,日子都过的那么好,祖辈的功德荫着呢。
我从小到大,最觉得学校里不可思议的是,图书馆一天到晚锁着,不给孩子们看,哪个校长能改变这个陋习不?现在家长拼命给孩子买书,图书馆的书却在落灰。
新的农村,新的风尚,最最希望的,不是新的房子,而是新的希望。
农村,总归是不可避免地会凋零,就像几十年前不可避免地兴盛。在这兴衰的浪潮里,我们赶上这个时代。但愿我们的“新农村”,不要成为大家切齿痛恨的“新农村”。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