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猪价涨幅回落,多地出现震荡调整态势,高价区也没有再上涨,倒是印证了中秋也未能幸免“逢节必跌”魔咒,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非也!
由于市场严重缺猪,进入八月份后,虽仍处在消费淡季,国内猪价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从而导致猪肉价也进入超过以往的高价区,为了让广大群众过个有平价肉吃的中秋节,国家临时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包括补贴,投入冻储肉等等,暂时性的平抑了猪价,最终导致猪价近几天处于震荡回调。
由于国内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产量急剧下降,猪肉供给缺口比较大,今年猪肉进口量可能会创历史新高,我国预计今年将进口470万吨猪肉,这个比重在世界上猪肉总出口量上也是相当大的。
据商务部消息,阿根廷首批输华猪肉总量约300吨,将于10月份进口抵达我国。阿猪肉联营集团组织18家企业对华出口猪肉,输华猪肉合同已于7月24日已经完成签订,2019 年阿根廷猪肉输华总量将超过1.8万吨。
那么,话说过来了,进口猪肉就能够让猪肉价格回归正常吗?消费者认为进口猪肉到了,猪价应该会应声下跌啊,但是考虑到今年特殊,小编认为可能猪价会出现短期暂时性的波动,未来还是会保持高价位,并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天缘由。
1、中国生猪养殖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国缺猪就意味着全球缺猪
一般来说,供求关系决定物品价值,国内猪肉少了,那就多进口猪肉来缓解,是不是就可以让高位猪价拉低呢?
自古以来,我们坚持猪粮安天下,中国养猪数量庞大,是全球养猪数量最多的国家,可以说全世界的猪有一半以上是中国人养的。
即便在非洲猪瘟肆虐的2018年,我国猪肉进口也仅为119.28万吨,在5595万吨的总消费量中占比不到2.2%,几乎可以忽略,所以,当中国过度缺猪时,其它国家也难帮上忙,只能有心无力罢了,况且,人家会先满足自身的需求,然后把多余的才会考虑出口。
2、中国对猪肉消费量占据全球的一半以上,全球剩余产能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
中国人偏爱猪肉和猪肉制品,从猪头到猪尾,猪身上每一个部位都能做出非常可口的美食。猪肉可以短时间不吃,但是长期下去,很大一部分人会不习惯,不适应的。
2018年,全球一共生产猪肉1.13亿吨,中国人吃掉了其中的5595万吨。换句话说,中国以不到1/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近一半的猪肉。
中国肉类协会会长李水龙称,2019年中国猪肉总产可能下降15%~20%,即猪肉总产将减少800万~1000万吨,这就是一个大缺口。
从全世界猪肉出口总量上看,过去三年全球猪肉出口量均维持在800多万吨的水平上,其中2018年总出口量为845万吨,主要由欧盟27国(293万吨,占比34.7%)、美国(266万吨,占比31.5%)、加拿大(133万吨,占比15.7%)、巴西(73万吨,占比8.6%)等国贡献,合计占比9成以上。
3、国家猪肉进口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每年都要进口100万吨以上猪肉
中国猪肉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是西班牙、德国、加拿大和美国,中国对美国猪肉出口依赖程度最高,目前由于中美贸易战影响,今年中国进口美国猪肉大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口猪肉的量。
那么,猪肉高价位还会持续多长时间?综上所述,国内进口猪肉对于短期内猪肉短缺有缓解作用,但是中国目前猪肉缺口比较大,全世界剩余猪肉产能也不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专家分析说:必须靠内部生产来解决,而生产一头肥猪出栏,需要从后备母猪选育配种开始,大约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所以说下半年进口猪肉对于猪价影响冲击不会太大,猪价稳定在较高价位,至少会持续1年的时间。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