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头条号作者三农楠楠,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蛇瓜的种植技术。蛇瓜别名蛇丝瓜、蛇豆,果实细长,弯曲,形似蛇,瓜形奇特,观赏期长,是观光农业难得的好品种。另外,蛇瓜的嫩果和嫩茎叶可炒食、作汤,别具风味,是观赏和食用兼用的新型蔬菜。
一、对栽培环境的要求蛇瓜喜温耐热不耐寒。生长适温20~35℃,低于15℃时停止生长。喜湿润的环境,在水分供给充足、空气湿度高的环境中结瓜多,果实发育良好。蛇瓜喜光,结瓜期要求较强的光照,花期如阴雨天多、低温会造成落花和化瓜。蛇瓜喜肥耐肥也较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广,各种土壤均可栽培,但在贫瘠地种植及盆栽时,结瓜小、产量低。
二、栽培方式观赏蛇瓜主要进行保护地内槽栽和畦栽,以槽栽为主。蛇瓜的适应性比较强,日光温室可在1月中下旬育苗栽培,大棚、地膜可适当推迟,露地栽培可用地膜于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育苗栽培。
三、育苗蛇瓜种皮较厚且硬,播前应浸种催芽,用70~75℃的温水烫种,并不断搅拌,当冷却至30℃时,继续浸种8~10小时,然后,在30℃条件下催芽,约60%以上的种子出芽后即可播种。用营养钵育苗。播种前3~5天配制好苗床土,要求土质疏松,营养全面。每钵播种1~2粒种子,上盖1厘米细土,并地膜覆盖。育苗期间一般不需追肥,要经常浇水,避免育苗土过干。苗床温度白天保持20~25℃,夜间15~20℃。第3~4片真叶展开后进行定植,苗龄一般30~45天。
定植定植前整好地,施足基肥,基肥沟施,每亩用腐熟禽畜粪肥3000千克,加过磷酸钙75千克、硫酸钾20千克。起垄或高畦栽培,行距80~200厘米、株距50~80厘米,每亩用苗600~1000株。定植后浇足水。
四、田间管理(1)肥水管理蛇瓜生长速度快,对肥水需要量较大。在定植成活后追肥一次,结瓜初期大追肥1次,结瓜盛期追肥2~3次,结瓜后期适量追肥。追肥最好用稀粪水或n、p、k三元复合肥15~30千克/亩。结果期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结瓜前控制浇水,防止徒长,结果期勤浇水,经常保持地面湿润,保证水分供应。
(2)搭架整枝初期要让瓜蔓爬地生长,且进行压蔓扩大根系.摘去全部侧蔓、当蔓长1米以上时才引蔓上架,搭高栩或两层人字架。主蔓不能摘心,要合理绑蔓让其分布均匀,而侧蔓依长势留1~2条瓜后留3片叶再摘心。整枝、摘心、打蔓要在晴天上午10时后无露水时进行。为提高蛇瓜的观赏性,在瓜长30厘米左右时将其人工弯曲在枝架或蔓上,长大后也就似蛇一样卷曲,十分美观。蛇瓜植株基部节位着生雄花序,上部雌花节位也着生雄花序,这些雄花序消耗大量的养分,所以需要疏去基部和雌花节位上的雄花序,摘除部分卷须,集中养分供给雌花,促进结瓜。
(3)人工授粉设施栽培昆虫不足,需要进行进行人工授粉以提高座果率。
(4)中耕除草搭架前在行间进行一次深中耕,清除杂草,疏通排灌沟,搭架后视土壤及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中耕除草,中耕后培土,以免根群外露。
五、病虫害防治(1)主要病害防治
①蛇瓜立枯病苗期、成株均可发病,是立枯丝核菌侵入后引起的。苗期染病:茎基部变褐、茎叶菱垂枯死,其早期症状与猝倒病较难区分,稍长大后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反复几次后,才干枯死亡。成株染病:多发生在近地面处,初生水渍状斑,气温高时植株上部呈萎蔫状,病斑扩展绕茎1周时,全株枯死。湿度大时在病部长出稀疏的浅褐色菌丝。
主要防治措施:严格选用无病新土配营养土育苗;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轻发病:适期橘种,一般以5厘米地温稳定在12~15℃时开始播种为宜,出苗后及时剔除病苗。雨后应中耕破除板结、以提高地温,使土质松疏通气,增强瓜苗抗病力:发病初期可喷洒64%杀毒矾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需灵猛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隔7~10天喷1次。
②蛇瓜霜霉病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逐渐扩大并变为黄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背面长出.黑色霉层。日平均气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
主要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整枝吊蔓,清除老叶和病叶病枝: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施肥;设施栽培加强通风管理,进行膜下沟灌等;发病初期,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叶面喷雾,5~7天1次、连喷3~4次;设施栽培还可以选用10%百菌清烟剂或15%克菌灵烟剂,亩用药200~250克,于傍晚密闭温室、大棚后点燃。
③蛇瓜细菌性角斑病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真叶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黏液、干燥时病部开裂,有白色菌脓。茎及瓜条上的病斑初呈水渍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中部常产生裂纹,潮湿时产生菌脓,后期腐烂,有臭味。低温高湿利于发病。黄河以北地区露地,每年7月中旬为角斑病发病高峰期。
主要防治措施:培育无病种苗,用新的无病土苗床育苗;发病后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实施高垄覆膜栽培,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设施,收获结束后清除病株残体,翻晒土壤等;种子用新植霉素或次氯酸钙浸种,用清水浸种后催芽播种;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