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广西的甘蔗(主要指进糖厂榨糖的糖料蔗,下同)产业正处于波动发展状态。
种了几十年甘蔗的广西农民,对这个甘蔗产业可谓是爱恨交加。一些旱坡地水利等各种条件不太好,种别的作物不好,种点甘蔗还长得不错。
但是,种甘蔗确实没有什么钱赚,一年到头辛苦倒也不太辛苦,只是砍蔗的时候正是春节前后,受糖厂的砍蔗票、运输、扣杂、结算等制约因素确实太多,算来算去剩下的只有失望。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甘蔗,种不是,不种也不是,广西的农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从今天开始,“桂农通”将推出独家分析,分析一下广西种蔗农民之苦之难。
难题一:频频更换甘蔗良种,农民究竟种什么才能获得加价收购?最近广西发改委刚刚发出通知,宣布退出政府指导价的甘蔗收购价定价机制,改由市场调节,由糖厂与种植业主签订合同,实行订单种蔗。虽然已经改革,但刚刚宣布改,改得如何还不得而知。
在过去的多年里,广西每年的甘蔗收购价,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生产成本,多方协商后定的。广西的甘蔗收购价,有一个普通价,一个加价,一个减价。
是的,你没有看错,广西的甘蔗收购价就是这么复杂,名堂挺多的,一种农产品居然同时有3种价格。
普通价,就是普通品种甘蔗的收购价,2018/2019榨季广西的定价是每吨490元。
加价,就是糖办公布为良种的甘蔗收购价,可以每吨再加多30元,2018/2019榨季就是520元。
而减价则反之,即是淘汰不鼓励再种的品种,要在普通价的基础上减价收购。好象是每吨按普通价再减去30元。
广西农民种植的以榨糖为目的的甘蔗,其实也叫糖料蔗或原料蔗。这种甘蔗与大街上卖的黑皮果蔗可不一样,这种糖料蔗太硬,一般人不吃,只能买给糖厂收购。
这也就意味着,种蔗农民的命脉,全部要由糖厂这个终端说了算。你种蔗出来只能给糖厂,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反正你的蔗拿去别的地方也没有用,啃不动,吃不了。
问题就是出在这甘蔗收购的加价与减价上!
也许北方的朋友不知道,这种榨糖的甘蔗,一种就定3年。第一年新种蔗种下去叫新植蔗,第二、第三年都是砍蔗后留下的蔗头重新长出蔗苗来管理成蔗,叫宿根蔗。
这样的种法,因为减少了第二、第三年的蔗种投入,农民才可以摊薄成本多赚一点点钱。
也就是说,种什么甘蔗品种,是一种定3年的。如果想中途换品种,那就要挖掉老蔗头重新种新植蔗,就要增加蔗种的投入。
在广西,甘蔗品种的改良推广其实一直在努力,但是似乎成效不太好。从台糖再到新台糖,种了十几年、几十年还是以台湾引进的台糖系列品种为主。
最高的年份,新台糖16号、22号等台糖系列品种,竟然占了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近85%!
到目前为止,新台糖22号等甘蔗品种已在广西推广超过了20年。剔除其他因素先不说,长年同一系列品种种植,广西的甘蔗将面临品种的种性退化、单产及糖分下降等问题。
这些,都不是农民最关心的。
农民只关心种什么甘蔗品种,才能获得收益最高的、比普通品种每吨多拿30元的加价收购?
有很多网友反映,由于一些地区之前没有说该种什么品种,也没说哪个品种是淘汰的;结果农民刚种了新品种才两年,到收购时又说列为淘汰品种了,要减价收购。
农村话最伤人的是,打死狗才讲价。这种绝人退路的做法,不管是部门有没有协调好,还是糖厂故意为之,还是镇村基层没有宣传到位,但结果无疑已经很伤农民的心。
本文为桂农通首发今日头条。更精彩的广西甘蔗产业分析之二、之三、之四,请继续关注“桂农通”后续图文,欢迎评论、收藏与转发。站外转发敬请注明本号原创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