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引导发展 兴趣培植希望——记常德市澧县第二中学特色发展之路
□常德日报实习生 李湘莲 记者 刘凌 通讯员 张礼桥 文/图
在兰浦香涛、百媚千黛的澧水之滨,根植着一株闻名遐迩,享誉三湘的教苑奇葩,她就是常德市示范性高中——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第二中学。这所始建于1902年的学校,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在岁月的长河里为国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英才。澧县二中的前身为溪东书院,900多年前,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曾读书于此。1902年溪东书院易名为澧州官立中学堂,后于1921年更名为澧县县立中学, 1925年,开国元勋贺龙担任澧州镇守使时,大力兴办教育,曾任学校名誉校长,并将学校更名为澧县县立初级中学。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于1952年10月,将学校正式定名为湖南省澧县第二中学。
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人文底蕴都是澧县二中得天独厚的文化财富,是二中进步的基石。110多年的艰难历程,澧县二中在硝烟和战火中崛起,在艰难环境中始终坚守着教育的重任,伴随着祖国的成立、发展和壮大,它也一路成长,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澧县二中,地处湘北边界,现有3000多名学生中,其中近六成学生来自农村,生源结构复杂,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这为学校实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作为教育者,其希望是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把学生送进高等学府深造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的目标。
校园内景
校长汤真平
独辟蹊径 多管齐下 为教育注入新活力
学生人数众多,生源质量复杂,学校发展遭遇了瓶颈期。二中的班子成员达成共识,二中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坚持“文化强基、艺文并举、科研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策略和“全面+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一改过去千人高考挤纯文化独木桥的现状,才能找到新的方向,带领学校发展完成质的飞跃。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学校狠抓常规教育不放松,立足常规课堂教学,按学生成绩分类管理,实施抓两头、促中间,让文化优等生在把握基础的同时,提高难度,起到领头羊作用;让文化后进生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小步快跑,逐步拉近与优等生文化成绩的距离。班主任、科任老师,落实责任包保,一对一精准帮扶,不让一个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落伍掉队。同时让文化成绩靠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转型”,开展小专业培训,用专业成绩弥补文化成绩的不足,拓展成长新空间。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点设立了多个兴趣小组,通过了解、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确定孩子的培养方向。目前已开办了体育、美术、声乐、器乐、舞蹈、传媒等多个专业,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那些文化课成绩稍薄弱的同学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他们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提供了可能。针对不同的专业,在不同的年级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以期让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针对体育专业的培训:高一突出速度训练,在做好体能训练的同时,利用100米短跑提高学生速度;高二突出技巧训练,以排球传垫球为辅助项目和五米三向折返跑为基本项目,加强学生技巧训练;高三突出专项训练,以100米速度的强弱对学生田径项目、武术项目、羽毛球项目进行定向分类训练,使学生专业成绩达标。美术专业培训:在夯实静物构图、结构的基础上,走出校园利用本地风土人情资源进行素描、色彩、速写练习,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审美能力;加强以点带面学生结对训练及教师示范带画训练;利用画展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画作水平。音乐舞蹈培训:扎实进行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加强技巧、技能的培养,量身定制训练计划进行个性化跟踪教学。利用艺术节、文艺汇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增强艺术表现力。传媒专业培训:加强普通话训练,针对农村山区学生方言“口味重”的特点,开展“人人都说普通话”活动,采取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帮扶结对”学,提升普通话水平。进行解放学生天性训练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去掉羞涩,增添自信。针对高考要求进行主题训练,模拟主持舞台,大量阅读时事新闻,用逐步成熟的思想、观点及视角与媒体人接轨。
学生们进行器乐演奏
学生***礼
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让学生收获满满,让更多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美术专业的卢彬、播音主持专业的孙明、体育专业的任长勇等都是这一新教育模式下的受益者,文化课成绩不佳的他们通过专业课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更让他们进入了自己梦想的大学。
“全面+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校高考录取率和学考全合格率逐年提高,屡创佳绩。3年来高考一、二本每年均上线400多人,上线率由原来的43.8%上升到2018年的51.7%(2017年高考一、二本上线475人,上线率43.8%,学考全合格率95.7%;2016年高考一、二本上线484人,上线率51.5%,学考全合格率96.5%;2015年高考一、二上线432人,上线率51.7%,学考全合格率97.8%)。其中音、体、美、传媒小专业高考一、二本每年均上线200多人,上线率高达68.5%(专业生2015年一、二本上线193人,2016年一、二本上线206人,2017年一、二本上线211人);学考全合格率连年攀升,2018年已达98.2%。教育教学评估连续五年在市、县教育局举行的教育教学质量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进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所有二中人对他们现在所走的道路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以人为本 强化队伍 让教育更加高效
新的教育模式实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澧县二中领导尤其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校领导通过有效的手段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强化教师水平。
学校重视对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而教师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在新的模式下更要扮演好引导者、发掘者的角色,学生的发展需要老师给予更专业、更准确的建议,而学生这样的需求势必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心灵的呼唤,了解学生兴趣的需求,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确保学生得到最好的建议,取得最长足的发展。
除了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校也注重对教师技能的培养,对专业教学教师人才的储备。为此,学校领导亲自部署了教师培训的五项工程:一是巧借他山之石,与长沙市一中联合网上办校,共享名校资源,把专家的极品课搬进课堂;二是培训骨干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与名校教师互动,使青年教师一年入门显身手,三年过关成能手,五年成熟是高手;三是实施“传、帮、带”工程,新老教师帮扶结对,过好教学环节入门关,教学板书基本功关,备、教、辅、改常规工作关;四是开展教坛新秀选拔活动和各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五是课题引领,在“十二五”期间,省级资助课题《普通高中学生自能发展素质培养研究》《和谐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荣获省级一等奖,同时荣获常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经过近几年不断的努力与完善,澧县二中现有教职工278人。其中特、高级教师69人,一级教师132人。音、体、美专业教师共25人,其中国家田径一级裁判5人,国家篮球一级裁判2人,市级美术优秀教师2人。教职工每年平均有200多篇优质论文在国家、省、市相关刊物上发表,连续17年被县教育局评为“教研工作先进单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的教育者不仅仅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不断的学习与自我完善是澧县二中所有老师日常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与教都变得更加高效,也迎来了“湖南省教育科学科研基地”“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模范教工之家”“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常德市文明单位”等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尤其是近年来,在实施小专业教学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教学成绩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对全体二中人的肯定,但这绝不是终点,而是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未来的澧县二中,将继续以小专业培养为特色,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