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较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至宋元时期以来,我国的种植棉花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但近代以来,这两大区域的产棉量逐渐下降,并被新疆的产棉区所取代。
新疆在2014年的产棉量已经占据了我国产棉量的半壁江山,比例高达59.5%,2016年又进一步升到了67.3%。曾经主要的产棉区——长江流域棉花产量已经降到了13.24%,黄河流域的棉花产量也缩减至18%左右。
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农民那里为何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呢?
棉花的种植工序跟其他的作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代并没有体现出来,而在效益至上的精耕细作时代,差异得到了放大。
棉花的种植是一个极消耗劳动力的农活,整个周期大约需要40多道工序,每亩消耗的劳动力是小麦的4倍多。
小麦、水稻等作物的耕作从播种到收货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而棉花耕作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其中棉花的收获消耗的劳动力最大,占整个周期的70%以上。
棉花收获的是棉桃开裂后露出的棉絮纤维,这种棉絮纤维需要人工的采摘来完成。所以每年的棉花收获季,都会有一大批“采棉人”涌入新疆,进行采摘棉花。
新疆地区的用地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的集中种植,各项成本容易分摊出去,所以种植棉花较有优势。而像山东、河南等地劳动力成本较高,人们总是希望种植一些用工较少、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所以种植棉花的意愿就不那么强了。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