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曾经弹棉花的父亲老了,儿子结婚,他却不能给我弹一床棉被

2023-8-30 21:04:06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01
去年,我回家过年。母亲从衣柜里抱出一床新棉被,父亲看见后嗔怪:不是还有旧的棉睡(棉被)吗?
儿子回家了,应该盖新棉睡。母亲依旧把新棉被装进被套。
父亲叹了口气,只好悻悻地离开卧室。
父亲是位弹花匠,出生于重庆云阳,家里排行最小。听长辈们说,父亲小时候调皮捣蛋,有时藏在门后,吓比他大的伯伯们。人最小,却还要吃最大的一碗饭(当时集体制)。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父亲已然是二十多岁的年青人,但是家里太穷根本找不媳妇。父亲只好跟随同村的师傅(村子里大部分人是弹花匠)到巫山一个供销社学习弹棉花。父亲开始整天混水摸鱼,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师傅吓唬父亲:你不好好学习弹棉花,到时候找不到婆娘的。
父亲反问:会弹棉花就能找到婆娘嗦?
师傅说:那当然。会弹棉花肯定能找到漂亮的婆娘。
父亲听的心花怒放。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起弹弓使劲地弹棉花。师傅很心疼父亲,除了认真传授手艺外,偶尔看见父亲吃不饱饭,还把自己碗里的饭菜挑些给父亲。
一个冬季后,父亲已经能够胜任这份手艺活。父亲也凭借弹棉花的手艺,捕获乡武装部长的长女芳心,也就是我母亲。当时我还没有出生,父亲走南撞北,去过重庆、汉川、荆门、宜昌等等地方弹棉花。
在我不满三岁的时候,父亲为了我和姐姐的生命安全,和谢伯伯(也是弹花匠)举家从云阳搬迁到宜昌的丘陵地带安居。父亲认为云阳的山路陡峭,姐姐和我不知摔了多少回。有一次我还差点掉落到山下,幸好被树卡住,不然早已一命呜呼。当然我不知道这些,是母亲讲给我听的。
02
刚搬到宜昌农村时,父亲怕农户误会贪赃了棉花,宁愿背着数十斤重的家什去农户家里。当时已不用走街串巷吆喝,有需求农户会主动上门找父亲。
开始没有几家农户请父亲去弹棉花。本地人排斥外来户,再说村里也有弹花匠。父亲为了生存下来,只好把弹棉花的价格往下降,这样才揽得一些活计。经过两三年的精堪手艺,口碑相传,绝大多数本地人邀请父亲去弹棉花。
一到仲秋至年前,很少看见父亲的身影。而此时人们需求棉被量大,有的农户看见冬天到了,准备添加几床新睡被、有的是祝寿、有的是结婚、有的是嫁闺女。
小时候我最喜欢父亲给嫁娶的人家弹棉花,因为他们会在父亲结束工作后,分享喜悦,送给父亲几包喜糖。而父亲背着家什走十几里夜路,回家多半是深夜,他喷着一口复杂的烟酒味俯下身来吻我,我被恶心的气味弄的哇哇大哭。此时姐姐已醒,父亲变着戏法的掏出几包喜糖给我们。看见喜糖,我的哭声嘎然而止。昏黄的灯光下,飞舞着几只蛾子。父亲舒坦地泡着脚;母亲数着父亲上交的工钱;姐姐坐在床头把糖纸叠成扇形,准备用毛线系着挂在床前;而我一边抽泣,一边嚼着糖果。
我说:爸,您以后只给人家结婚出嫁的人弹棉睡。
父亲问:为什么呀?
我歪着头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吃到喜糖了。
父亲说:你呀,就知道吃糖。我是弹棉睡的人,不能分人事。
姐姐那时已十二三岁,特臭美地说:爸,到时我出嫁,您也给我弹几床棉睡。在上面用红线绣个喜字,还要写上我的名字。
父亲神气地说:那当然,你们姐弟我每个人都要弹几床棉睡,让你们盖着我亲自弹的棉睡出嫁结婚。
03
有一次母亲不在家。父亲天不亮就牵着我的手,踩着积雪背着家什和谢伯伯去农户家。与主人寒暄几句后,主人给父亲和谢伯伯泡杯热茶,然后提出几袋已去完籽的棉花过秤。过秤并不是主人不相信父亲,而是想知道有多少斤棉花,还有十斤、八斤、六斤、小孩刚满周岁的一斤半的棉被。父亲讲出棉花多重打多大的棉被,由主人决定。
棉花过秤,分装完毕。主人找出几条板凳摆放在堂屋,然后拆卸几块门板放在上面,倒上大半袋棉花。父亲和谢伯伯戴上白色口罩,背上弹弓开始劳作。拿起弹锤嘭嘭嘭的敲击弓上的牛筋弦,来沾取棉花。随着牛筋弦的震颤,沾染在弓弦的棉花如舞女翩跹。这时棉花纤维得于散开,飘落在门板上,像一缕灵巧的白云,轻盈可爱;又像一团丝丝缕缕的棉花糖,忍不住想上前咬一口。
棉花均匀地弹成一张绵被型,此时棉絮蓬松,需要用编制成网格的竹篾压制。再用一根头部带圆孔的竹条勾网线,一次两股或四股,交错网成斜线小方格,铺满整面。棉被此时是中间高,四周低,要用一二十斤重的磨盘放在中间向四周擀压,让网线和棉絮融合,也使整个棉被厚薄均匀。翻过背面,照样再嘭嘭嘭弹一阵后,又像原来的样子做一遍。最后根据主人的意见在棉被上用红线写上喜、寿福、阖家幸福、万事如意,也有主人要求绣几朵花,父亲也不嫌麻烦照办。
弹棉花的磨盘
弹棉花工作单一、辛累。清代竹枝词其中说道:棉花街里白漫漫,谁把孤弦竟日弹,弹到落花流水处,满身风雪不知寒。这首诗颇具形象地描述了工作中的弹花匠。冬天不管多么严寒,弹花匠也浑身发汗。
门外飘着雪花,屋内亦是雪花飞舞,一眼望去,已分不清究竟是雪花还是棉絮。
04
上世纪末是父亲弹棉花的黄金时期。而父亲的手艺闻名乡内外,甚至还有镇外的人开着拖拉机来邀请父亲,顺便把父亲的家什拉上。到时父亲弹完棉花后,又把父亲送回家。本地原有弹花匠,但是他们竞争不过父亲和谢伯伯。
当时父亲和谢伯伯一天两人弹三床棉被,本地的弹花匠两人一天能弹四床。我曾经怀疑过父亲没有别人的技术好,因为人家弹棉花弹的快。小小年纪总是感觉做什么事越快代表技术越好,像赛车一样。
父亲说:儿子,作为手艺人其实不是越快越好。恰恰是越慢质量越过硬。因为慢工出细活。
我那时不懂什么是慢工出细活。直到后来有一段时间内我是一名裱花师(做蛋糕的师傅),我才慢慢理解父亲所说的话。有的人能五分钟做一款理论意义的蛋糕,也有人花一个小时做一款蛋糕。从视觉上的角度看,前者仅仅只是一堆毫不食欲的食物,后者是一件可观赏的艺术品。这是父亲的潜移默化,虽然我没有成为一名优秀的裱花师,但是我知道每款蛋糕必须尽最大努力。
后来本地弹花匠的名声越来越不好。很多人抱怨他们弹的棉被老掉棉絮,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冬天盖起来还冷,他们只好改了行。
父亲和谢伯伯作为外乡人,开始受到了当地人的欺压,但是通过弹棉花的手艺得到了他们的尊重。父亲走到那里,总是有人隔着老远喊:唐师傅,忙呀?父亲回应,他们总是忙着递烟。父亲还通过弹棉花认识到一些本地朋友,每逢过年,大家会串串门,聊聊天,拉拉家常。
我曾给父亲出主意:爸,您和谢伯伯弹的棉花比别人好,为什么不涨价?
父亲说:我是一个手艺人,手艺人不能只为了赚钱。在乎的四里八乡的名声,只要得到乡亲们的称赞。就是少挣点钱,人活的也舒坦。
一年冬天,有位老太太去世。儿女回家奔丧看见老太太床上棉絮乱飞、破损不堪,想让父亲给老太太弹一床新棉被。父亲不想去,因为弹花匠的工作是喜事,多多少少忌讳给死人弹棉花。人去世了大抵不需要再盖棉被,拉去火葬场经过高温处理,人就变成了一堆灰烬,盖床新棉被就能去的安生?再加上就只弹一床棉被,背着家什去根本不划算。儿女们乞求父亲,他们感到愧疚,认为老太太是冻死的,盖一床新棉被儿女心安,老太太到了那边睡觉也暖和。父亲听完,答应了。
05
随着物价的上涨,父亲终于把弹一床棉被的价格从原来的十八块上调到二十块钱。父亲和谢伯伯一天弹三床,每人挣不到三十块钱。因为弹棉花的网线需要弹花匠买了免费提供。当时村里有人在附近工地做小工,一天挣四十块钱。
父亲面子薄,再说找父亲弹棉花都是乡里乡亲,有很多老主顾,农村人大多家庭环境不好,涨价的空间小。主人们知道父亲和谢伯伯厚道,每餐总是做些肉菜和无限量提供烟酒,父亲在工作期间一直不沾酒,直到工作完的最后一餐,才会好好喝上一顿。
父亲弹棉花虽然很忙,但挣不到多少钱,仅仅用作贴补家用,父亲也一直坚持做好一个弹花匠的本职。
仟禧刚过,弹花机上市,父亲的生意大不如以前。人们把棉花驮到弹花行里,时间更快,价格也更便宜,一床仅仅只要十五块钱。他们一天能做十几床棉被。
弹棉花机
邻近的乡亲,有些人还是让父亲去弹棉花,他们认为手工弹棉花比机械好,盖起来舒服、厚实。父亲依然每床收取微薄的二十块钱,而家里的农活往往顾不上,为此母亲和父亲争吵过无数次,让他扔掉弹弓去做小工,那样挣的多。
父亲说:我是弹花匠,只要有人找我弹棉花,那我就去弹。这是我份内的事,我这辈子就是这个手艺。
村里受过恩惠的人知道后,主动来到家里帮助母亲割谷或栽油菜。
父亲后来慢慢从一个传统手艺人,被机械化边缘。而弹花匠已然被弹花机淘汰。
06
七八年前姐姐出嫁。父亲兴高采列拿出封存已久的家什,给弹弓装上新买的牛筋弦,拿出腊油给蘑盘上腊,准备给姐姐弹出嫁的棉被。
那几天父亲十分高兴,我闲来无事帮忙给父亲拉网线。父亲对我唠叨了许多,也好像是他对着自己说的:网线不能拉的太密,太密容易缠在一起,太稀棉絮容易露出来;蘑盘赶压必须使劲,这样棉被才会平整均匀;弹棉花必须会听弓弦的声音,清脆透彻说明棉花弹好了,听见嗡嗡嗡的沉闷声,说明棉花还未弹开……
我问:爸,您为什么这么高兴呀?
父亲说:你姐姐找到好婆家,我当然高兴。再就是我作为一名弹花匠,弹了大半辈子的棉花,终于可以给你姐姐弹陪嫁棉睡,这是一个身为弹花匠父亲十分乐意做的事情。
父亲给姐姐弹了八床棉被做陪嫁,床床用红线写了喜字。姐姐还要求父亲把她的尾字和姐夫的尾字绣上。
父亲当时还另外弹了两床新棉被,留着我们自己盖。
时间慢慢消失。父亲弹棉花的家什变的破损残缺,像尘封许久的老物件。弹弓已经折成三半;网格竹篾早已消失不见;弹锤早已被虫吞噬的破败不堪;而蘑盘也失去往日的光滑,布满了坑洞和泥垢。
家什不能用,父亲异常珍惜这两床新棉被,有时父亲默默地把衣柜里的新棉被抱出来,铺在床上,用手摩挲着,甚至蹲下来闻闻棉被的味道。
弹棉花的家什
父亲拒绝任何人用这两床新睡被,家里的冬天也一如既往地盖旧棉被,直到去年我回家。
我忍不住问:爸,您干嘛舍不得给我盖新棉睡?
父亲说:儿子,你结婚时爸爸不能给你弹棉睡了。我想着把这两床新棉睡留着你结婚用。父亲顿了顿,又说:爸爸是不是没用了?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