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三国(杨简)
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曹操虽然是“浊流”出身,但起点怎么说也要比刘备高一些的。这一点应当没有什么疑问。不过因为曹操家里有钱,就忽视曹操创业初期的努力,那也是不可取的。曹操毕竟也没有像刘表、刘焉那样,凭借宗室的身份和积攒的名声就得到一个大州,曹操也是靠拼杀、靠军功才慢慢开展自己的基业。而曹操成就霸业的开始,小编认为当为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到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陆续击败黑山贼、南匈奴、青州黄巾,获取兖州的时候。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过程。
兖州的战略价值俗话说:“金角银边草肚皮。”这是围棋中的术语,但仅从防御的角度来看,放在天下大势上也同样适用。兖州显然不具备益州、扬州这样的优越的防御职能。兖辖陈留、东郡、东平国、任城国、泰山、济北国、山阳、济阴,处于北有冀州;东有青州、南有徐州、豫州;西有司隶,正处于腹心之间。这种地理方便向外扩张,如同被诸葛亮评价为“用武之国”的荆州,这是兖州的一个优势。但从另一方面上来说,兖州也处于“四战之地”,这一点就决定了曹操占据兖州后战事是不会少的。
不过兖州在防御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面对北方的军事威胁的时候,有黄河和济水作为屏障。济水就在现在的黄河下游,古黄河则向济水东北方向流动;兖州与青、徐之间也有泰山山脉。即便如此,小编认为黄河和济水的水利不足以让兖州成为益州、扬州甚至荆州那样的利于防守的大州。以荆州为例,荆州虽然和兖州一样,在交通上四通八达,但荆州不但有长江、汉水,周围更有连绵的山脉,将对地方的防御压力集中在南郡和江夏(这两个郡也正是占有长江、汉水水利的地方),相对而言,兖州处于一个平原地带。所以小编认为,兖州虽然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但远不如其进攻端。曹操选择兖州作为成就霸业的基本盘,就是看中兖州在进攻方向的便捷。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
《三国志·魏书·鲍勋传》:“信言於太祖曰:‘……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太祖善之。”
《傅子》:“太祖又云:‘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曹操初得兖州的过程小编认为,曹操初得兖州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曹操击败黑山贼,得东郡
在关东联军讨董的过程中,曹操吃了个败仗。曹操又重新募兵,进驻到河内。不过这个时候关东联军内部也开始分崩离析,成为一盘散沙。在次年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人带领十万多人抄略东郡、魏郡(冀州),东郡太守王肱难以抵挡,河内郡与东郡相邻,于是曹操领兵进入东郡。曹操在东郡治所濮阳县击败白绕。于是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代替王肱的位置,治所改为濮阳东北方的东武阳。
虽然曹操成为东郡太守,但黑山贼仍然活动于东郡。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春,曹操驻军在濮阳与东武阳之间的顿丘。于毒等人进攻曹操的老家东武阳,曹操则用换家的战术,直接向西进攻太行山中于毒等人的大本营。于毒果然放弃东武阳,回救太行山。曹操成功击溃黑山贼;继而又在内黄县(顿丘西北方,属魏郡)击败在中原抄略为生的南匈奴于夫罗部,初步平定了东郡。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於内黄,皆大破之。”
二、百万青州黄巾入兖州,曹操“白得”兖州牧
“黄巾起义”虽然早早被平定,但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青州、徐州又闹起规模比较大的黄巾。这支黄巾发展很快,但后勤不足,本意是想北上太行山与黑山贼汇合。结果青州黄巾北上的路线被公孙瓒堵截,只好改变路线,由东向西进入兖州。
《后汉书·孝灵帝纪》:“(中平五年)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
《后汉书·公孙瓒传》:“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
《后汉书·孝献帝纪》:“(初平二年)黄巾转寇勃海,公孙瓒与战于东光,复大破之。”
青州黄巾从青州到任城国,再北上到东平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青州黄巾的目的应当就是靠近东郡、魏郡的太行山脉。当然路上可能也会进攻郡县抄略粮草。兖州刺史刘岱贸然出击青州黄巾,结果被青州黄巾所杀。兖州变成群龙无首的境地。
曹操这个时候是很有优势的。一则曹操刚刚击败黑山贼、南匈奴,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兖州州吏、世家所需要的,能够给予他们安全的生存环境;二则曹操此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声名,董卓摄政的时候是曹操首倡义兵,“汴水之战”中曹操差点战死,此时的曹操还是一心匡扶汉室的正面形象,得到清流名士的认可;三则曹操在兖州有相当的影响力,曹操在之前做过顿丘县令,首倡义兵的地点是在陈留己吾,陈留太守张邈是曹操的故旧,济北相鲍信是曹操的铁杆支持者。在拥有这么多优势的情况下,曹操顺理成章地被鲍信、陈宫等人推举为兖州牧,名义上成为一州之牧守,奠定日后统一北方的霸业的基本盘。
三、曹操消灭青州黄巾,收编“青州兵”
曹操成为兖州牧,青州黄巾还在兖州境内。曹操首要的第一件事就是消灭青州黄巾。青州黄巾在兖州陆续击杀任城国相郑遂、兖州刺史刘岱,在曹操看来,正处于“骄兵”的阶段,可以主动出击。曹操把地点定在东平国寿张县,在观测地形的时候,遭到青州黄巾的突然袭击,死伤数百,鲍信战死。
这次战斗是曹操的一个挫折。但随后的战斗中,曹操还是表现出卓越的军事能力,成功击败青州黄巾,将其驱逐到东平国东北方向的济北国。青州黄巾在投靠黑山贼的过程中接连受挫,粮草不济,于是向曹操投降。于是曹操拥有了一百万以上的黄巾家眷,极大充实了兖州的人口;又收编三十万黄巾降卒,从中间挑选出精锐,组成“青州兵”。当然“青州兵”是从黄巾军选拔出,战斗力和纪律性都很成问题,日后的战斗中也有较为恶劣的表现。有人将这支“青州兵”视为曹操集团中一支地位较为特殊的、带有安抚性质的弱军。不过无论如何,曹操成功地摆平了青州黄巾的麻烦,还有了一支至少数量很可观的兵源。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余论曹操能够得到兖州,其实是带有一点运气因素的,时势造英雄。但这与曹操前期积攒的名声,和卓越的军事能力是分不开的。名声让曹操得到兖州人士的支持,实力让曹操实际控制住兖州。值得一提的是,仅仅隔了两年,曹操就因为处死兖州名士边让、屠杀徐州等事情失去了名声,后果就是“兖州之变”,曹操几丧一州,差点选择附身于袁绍。收复兖州后,曹操一方面依托黄河与袁绍相隔,一方面向豫州、徐州、荆州、扬州等地扩张,完成“规大河之南”的战略;最后在与袁绍的决战中获胜,陆续消灭袁氏势力,成为北方的霸主。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